杜布菲、郭海平挖掘艺术疯子:因为病了,所以无畏 2011-01-15 17:01:16 来源:新周刊 作者:孙琳琳 点击:
人们曾一度感叹,艺术家一定要不幸地生活吗?现在,印象彻底扭转了,仿佛做艺术再也用不着为了理想精神分裂,只要画卖得好,就能上天堂。就连上世纪80年代,陪着艺术家吃过不少苦的栗宪庭都说:“名利不一定就是坏事。”

2010年,洛桑原生艺术馆迎来34岁生日,原形艺术中心在南京成立,它们都展示了由疾病激发的艺术创造力。

 

在《错把妻子当帽子》一书中,萨克斯医生的病人皮先生一直坚持作画,从早期的写实画到最后的抽象画,虽然是“疾病不断恶化造成的”,但却意外地同时也是一条艺术风格成熟之路。疾病和艺术,何尝不是双生儿,天才失去达-芬奇的双眼,却得到毕加索的想象。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洛桑原生艺术馆,今年迎来了第34个生日。34年来,这里一直以反美学的姿态示人,却展示着人类最本真的杰作。精神病人及各种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们在此登堂入室,他们病了,才能如此无畏地表达这个世界。

 

病中的艺术家

 

今年10月,仿佛与洛桑原生艺术馆呼应,“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在南京成立。创办人郭海平数年来一直担当精神病人的老师,但他解释说自己从来不教病人画画,也无法教他们,“他们才是我的老师”。

 

早在2007年,郭海平便在北京798艺术区为精神病人举办过一场展览。不少科班出身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嘲笑他,认为他本身就是半路出家搞艺术的,无非是想把没有任何艺术训练的病人不值钱的画吊高了卖。

 

最近,郭海平发掘的“病艺术家”“鱼非鱼”,受到国外原生艺术展的邀请,证明了他的眼光。

 

不过,我们也许的确不应该将这些潜意识的画与梵高的作品相提并论,在国际上,这类作品被称为原生艺术,这门艺术有一个极端苛刻的标准:只要是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哪怕后来他疯了,画的画也不能算原生艺术。在中国,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也早有研究者介入艺术与心理疾病研究领域,而2008年的广州艺博会,也展示了精神病康复者创作的绘画。

 

关于病人的艺术天分,其实不必拿梵高做比,在医学界已经得到证实,萨克斯医生就曾写到过一位真实的“自闭症画家”的经历。自闭症患者中,很多人的确还同时伴有一种叫做学者综合征(Savant-Syndrome)的病症,在临床上,这种病表现为过目不忘的神奇本领。

 

出生于伦敦的自闭症患者斯蒂芬-威尔夏就是一位记忆力惊人的画家,5年来,他先后凭记忆绘制出东京、罗马、香港、法兰克福、马德里、迪拜、耶路撒冷和伦敦全景。今年,他乘直升机在纽约上空鸟瞰20分钟,又默画出更为复杂的纽约全貌,细节丝毫不差。

 

从郭海平身上,可以看到杜布菲的影响。杜布菲对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在病人和超凡脱俗者身上发现了无以伦比的天分,并率先把这种天然无雕饰的创作命名为原生艺术。他最初迷上原生艺术,也是从瑞士日内瓦、伯尔尼、洛桑等地的精神病医院开始的,并一见难忘。此后,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收集此类作品,被社会嫌弃的病人不懂坐地起价什么的,有时甚至拿点小东西就可以交换,杜布菲的成果不错。

 

1976年,身为法国人的杜布菲将藏品全部捐献给了瑞士,并在洛桑建立了原生艺术馆。这个艺术馆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艺术教育不是万能的,艺考更是跟搞艺术没有一丁点儿关系。“艺术喜欢隐姓埋名,对它来说,最美妙的时刻是忘记了自己是谁。”杜布菲的意思是,你越处心积虑接近艺术,艺术越是遥不可及。

 

【相关新闻】

郭海平:像信仰一样正视疾病

郭海平:让艺术为我们招魂

专访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创建人郭海平:直面精神的原形

郭海平:我们都是天子

南京中国首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迎来首批“画家”

中国首个精神病人艺术创作基地将在南京开放

【视频】艺术家精神病院搜“梵高”四川病友素描200元成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