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是想当就能当
如今的艺术圈,招人羡慕的体面人太多,不讨人喜欢的“狂徒”太少。达明-赫斯特一再想证明自己是个立得住的艺术家,却一再证明了另一个事实:没有商业炒作,他真的玩不转。与他类似地,崔西-艾敏变得正常之后也不那么具有轰动效应了。
自从有了艺术市场这回事,一部分艺术家过上了好日子,免不了应酬买画卖画的人,免不了面对传媒,免不了追求奢侈。这些成功了的男男女女,穿上Prada,高高兴兴登上时尚杂志内页;或者在艺博会上为自己的作品站台,手持香槟,与粉丝亲切攀谈,这让艺术家被误解为一个只吃肉不挨打、成功自然来的职业。
成功者得到的名利强烈地吸引了为就业择木而栖的年轻人。2010年,中国艺考人数再创新高,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更是挤破头,录取率不足1%。许多原本不该进入这个行当的年轻人误打误撞进来,他们热切地谈论着新的百万艺术家,只看到年轻的陈可住大屋、开豪车,却没看到郁郁而终的冯国栋,为换肾而发愁的何理。
人们曾一度感叹,艺术家一定要不幸地生活吗?现在,印象彻底扭转了,仿佛做艺术再也用不着为了理想精神分裂,只要画卖得好,就能上天堂。就连上世纪80年代,陪着艺术家吃过不少苦的栗宪庭都说:“名利不一定就是坏事。”
热钱搅乱了人心,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幸好总有苦行僧、精神洁癖者、钻牛角尖的人,他们上不了时尚杂志,但时间会证明谁是真正的艺术家。
【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