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身份的图腾 2011-02-13 13:41:23 来源:新视线 作者:易洪波、王艺璇 点击:
制服与权力相关,每一件制服,背后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衣裳,毋宁说是制服,标志着我们对于特定共同体的从属关系,表达着我们与别人分享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社会的分层,或分工制服的变迁犹如一部图像化的人类职业史,记录着复杂的社会变革。

 

早期人类职业,除了宗教、军队、政治体系及少数服务性质的工作(如家庭侍仆)外,多不需制服。因为那些工作并不是公众性质的,人们活动在家庭之间或手工作坊等小范围社会关系中,没有穿着制服的必要,制服主要以官服的形式出现。其中一个有趣的形象是信使(中国古代称驿丞):在封建时代,平民无权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周代就有了完整的邮驿职官系统,驿丞的制服与官服没有什么不同。18世纪前,欧洲封建农业和手工业者拥有极为有效的行会制度,却极少催生统一服装形制,商业竞争仍未进展到形象层面。

 

图片:1958年3月29日,23岁的猫王(Elvis Presley)抵达德州Fort Hood军营,在万众瞩目之下,他经过宣誓仪式,剪短头发,穿上了标号为US-53310761的制服,成为美国一名下士。正是在参军期间,猫王经历了母亲的去世,遇见了14岁的空军上尉之女Priscilla并与之结婚,他甚至还得到了中产阶级的欢迎

 

只有在商业极盛时期,有个别新兴职业可能会形成某种制服。清初山西票号的出现,催生了护送金票的“镖局”。据资料记载,“镖师走水路镖时,如保的是货镖,则在运输货船上插镖旗,衣着打扮也‘带像’。插不插镖旗,带不带‘像’都是根据工作需要,明保或暗保”。镖旗和符号性的“带像”服装,显示了明显的制服特征。

 

现代性的制服之真正涌现,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关,尤其是工业革命。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创造了“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ur)”这个词,倡导利用社会分工来加速经济发展,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新结构。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也造就了各色职业,由此造就出形形色色的现代制服。制造业之外,新生工作种类像蘑菇一样大片破土而出,人们被分成各种小群体,去从事某项专门的事情,来提升社会效率。工业革命后(通常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从传统的家庭式劳动中走了出来,忙着去找一份工作——去做一份可能跟自己家庭毫不相干的工作来养活家庭。卓别林用电影《摩登时代》刻画了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看不清面孔的人群像被饲养的猪一样涌出地铁,流向工厂。工厂,还仅是社会分工在工业时代骤变的现象之一。

 

第一批西方现代制服,诞生于最早面向公众的服务性行业,现代生活所熟悉的餐馆、公共交通、公共邮政、医护等都在这时出现。1765年,传说中第一家西方现代餐馆Boulanger在巴黎开业,人们从此能够享受彬彬有礼的侍者服务;据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厨师帽上必须得有100个褶,不然,至少也应有48个;1825 年英国Stockton 至Darlington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顶着圆筒帽的火车大叔在随后的90年内成为时髦的职业;1865年,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横空出世,创立了现代护理专业,开办了第一所护理专业学校,她的学生Van Rensselaer为护士们设计了全新的白色制服。更为密集的变化始于1870年前后。翻出印象派画家凡·高历年的作品,会发现他在1884年到1889年这段时间,对社会的新现象——制服工作者象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画了穿制服的纺织工、轻步兵,更为一位名叫Joseph Roulin的邮差创作了七幅花枝招展的肖像,每张Joseph的帽子上都格外清楚地上“postes”。新生的制服们还未羽翼丰满,警服或邮差服带着浓重的军装影子,侧面证明了军装是制服范畴中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宗师。

 

相互衍化的未来

 

“在日本,除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木工之外,人人都穿制服”。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曾讲到一位游客对战后日本所作的描述,“年轻亢奋、雄心勃勃的商人穿上必须的黑西装和白衬衣,系着为形象增色的领带。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司机喜欢戴着白手套。治安警察、导游和电梯操作员穿着类似军服的制服。小男生统一佩戴着黄色的盖帽,肩背过大的背包。”乔治·奥威尔则在小说《一九八四》中所虚构的“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极权世界。在那里,人人穿制服算不了什么,可怕的是连思想和生命都被穿着制服,一刻不得解脱。

 

图片:“制服诱惑”是日本成人电影的一大特色,AV女优(成人电影女演员)最惯常表演的角色,大多是身着水手装(sera fuku)的女学生、白衣白帽的女护士、穿着一步裙系着小方巾的空中小姐,以及一本正经的女警、女教师、女兵等。

 

然而如今的许多日常服装,其实已经隐藏了制服的影子。除了卡其(Khaki)与迷彩服(Camouflage)日渐主流,和平年代,军中的经典制服款式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各种媒体渠道进入民间生活,成了流行和怀旧的“潮物”。Burberry的堑壕外套(Trench Coat)就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战壕,Gloveralll从英国海军手里买下样式使用权并加以改良的Duffle外套等等。不少国家监狱的理念转换为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因而废弃了带有羞辱意味的斑马纹囚服,甚至取消囚服,让犯人们在监狱中享有更完整的人格。就连社交女Paris Hilton酒驾出狱后,失去短暂自由的小小痛苦,甚至让她更有理由用囚服时装好好自娱自乐一番,顺便掀起点新的流行。而在女仆主题餐厅中,身穿法式女仆制服的美女服务员谦恭的称呼客人“主人”,他们的主仆关系却只是一场cosplay,里面有游戏、娱乐、时尚、商业动机,独不见了阶级等级。虽然人们还是会透过制服捕捉“体面”、“权势”之类的元素,不过在信息流量巨大的开放社会中,一切权威都有可能被被消解,成为民众的生活调剂。

 

曾经被视为“僵化”的制服,与被认为“变化”的时装之间那泾渭分明的界线,如今已经日渐模糊:时装设计师往往轻松自如地在新一季的系列中大量挪用制服语言;而制服背后的无名设计师们则被客户要求:帮我们设计一款有时尚感、漂亮的制服! 除了特殊的专业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穿着外,大量制服与普通服装在外观上的界限逐渐模糊。科医生带着各色hip hop式头巾去做外科手术;理发店再寻不到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师傅,他们风情万种地代言了一种城市流行;时装品牌例外和江南布衣的店员比大部分顾客穿得有范儿,才更加激发人们的购买欲……“继航空公司纷纷邀请时装设计师为其设计制服之后,酒店也开始加入这一潮流”,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Josh Sims如此说道。显然,模板化的僵硬制服,已经过时了。

 

网络生活的深化,让制服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未知变数。淘宝掌柜要展现给公众的可视形象,只有自己店铺的页面,至于显示器后与客户热情交流的客服穿了什么衣服,没人想知道。当社会行为通过虚拟方式完成时,人便摆脱了制服要求。网络时代的未来会来的比工业时代快很多,答案也许不久就会揭晓。

 

 


【编辑:流明】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