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
金棕榈我也有一个线索,这次我提的基本上都是相对年轻的,而且他们在所呈现的是在艺术系统和生活实践内部进行他们的艺术实践,有着一种制度批判和经验反思的倾向,在方法上也逐渐成型、清晰。
从杨心广开始,这件作品是去年他个展上的作品,他是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机地机缘巧合地组合到一起,在一块大芯板上种满了用钢丝做成的树,又把大芯板刷成白色,板子下面垫了一块石头,搞出了一种歪歪倒倒但又恰到好处的状态。这些“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过精心把握的经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与人的关系非常的微妙,机缘相生,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谈他,叫“物性与心性”。
梁硕的《费特》也是在这种物与人的关系中做文章,梁硕一直以来都在做这样的作品,把自己所感兴趣的物品,特别是中国农贸市场上的小商品、城乡接合部的趣味和经验,以及随手获得的材料放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带有一种“新艳俗”气质的作品。他为什么叫费特呢?就是fit(合适),合适其实就是关系到位,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梁硕一直得不断地调整着那些物品组合,直到他觉得合适了。在这过程中,以及在最终的作品结果上,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中国社会美学趣味和经验的敏锐捕捉及处理能力,说出了那些我们感同身受而没有说出的东西。
相关的是陈晓云,年底在他的展览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作品,我们先看他的装置,他的装置和影像是有关系的,把很多的词语写在石头上,都是去年网络上的一些热点句子,比如“你是哪个单位的?”“谁叫你来的?”。这个展览的主要是一个三屏录像。因为很多人没有去现场,我想很快播放一段他的这个作品。装置的“石头”实际上是影像道具的一部分。之所以提名这个作品,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这是我去年看到的最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一个作品,除了那种对我们生存现实的有力的象征、挪用与拼贴,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他组织得非常具有压迫感,强烈的黑白对比、很快的节奏、咒语式的字幕和宗教仪式感的三屏幕形式,这一切不断搅动着观众的社会现实体验,使它们翻腾出来,无法不去面对,这是去年比较让人记忆深刻的一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