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饶松青之一:看不尽的风景 2011-02-18 09:48:18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丛晓燕 点击:
我始终坚持在东方的文化气质里面寻找某种可以延伸的情感表达,也在考虑东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到底有多大的可塑性与可能性,东西方绘画在艺术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东方绘画强调情怀的转述,借物咏怀、寓情于景等手法皆是艺术家在传达自身的一种生存感受与内在人格。

 

《风景》系列之三  

 

 

 

记者:相比以往的《风景》系列作品以点、线为主要架构,色彩运用方面选择了单一的灰黑调子。近期的新作品系列《消逝的风景》,无论用色还是绘画对象的具体阐释,都要更加丰富并具有层次感。

 

饶松青:这是两种反差极大的绘画语言形式,但却完整地描述着我艺术生活的两个方向。我始终在坚持“双线并行”的艺术创作思想,这两种风格在视觉上的冲突很大,但却拥有统一的脉络,两条线索形成各自的语言方式,最终表达的是共同的主题。早期的作品基调晦暗,作品中流露出苦闷、焦虑、孤独的生命形态,它呈现了个体生命在一个价值多变、命途多舛的时代,内心的惶恐与不适。作品中的孤独感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孤独,还有对未知的好奇与无助,对命运无可把握的茫然无措,这是一种体验“存在”本质的“孤独”。

 

近期的《消逝的风景》系列作品亮丽淡雅。时而灿烂,时而凄冷,同时兼备东方的线条和西方的点彩。作品强烈呈现出属于东方艺术家的美学根源与向往,这是陶渊明式的东方文人情结,也是一种在矛盾中求证自我内心和谐的生命诉求。

 

记者:从绘画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您如何看待这两条创作线索?

 

饶松青: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种看似反差很大的作品实质互相矛盾、互相补充。它同时展现了我内心的现实与梦想,可以看成是一件完整的观念作品。“艺术是生活的味精,多了矫情,少了寡淡无味。”

 

记者:早期作品里对点与线的着重强调是一种形式上的刻意抽离吗?

 

饶松青:这与我当年在圆明园时期的生活感受相关,北京的冬天干燥而冷清,树木的枝枝杈杈使得整个氛围显得分外萧瑟,会让人产生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会无限延伸的疏离感,如同你看远处会有一个终点,但越往前行,终点便越前行不止,永远无法靠近,我只不过是用绘画中的点线方式将这种概念提纯出来。

 

【相关新闻】

 对话饶松青之二:沉寂的力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