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与创新——90年代湖北画家印象 2011-02-25 13:25: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殷双喜 点击:
我与众多湖北美院的教师、画家已是近20年的朋友,多有交往,他们的为人为艺,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把与他们相处时的一些观察和体会记录下来,不也是一种民间的口述历史么,或许有助于后人了解这一时期湖北美院的历史氛围。

环顾今日中国美术界,有众多史论家、评论家、艺术家从湖北走出,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前者有皮道坚、彭德、严善錞、鲁虹、杨小彦、黄专、邵宏、孙振华等;后者有尚扬、石冲、杨国辛、方少华、李邦耀、刘子建、石磊、徐福厚、曾梵志、马六明、黄汉成等。90年代后期的湖北虽然没有第二次“中部崛起”,有点塌下去了,但湖北美院培养的人才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可以说,不仅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是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果没有湖北美术家群体的艺术贡献,也会黯然失色。

 

湖北美术学院的学风是兼容并蓄,拓展创新的,作为湖北美术的生产力中心,这是湖北美术在未来再次崛起的基础。我的一篇《前卫与现代性》的专题论文,就是2004年首次在湖北美院的学报上发表的。记得在1998年,湖北美院就邀请我为师生讲述当代绘画,院里对我的讲座并无特别限制和要求。那天晚上,大教室里坐满了人,许多著名教授如刘一原、徐勇民、周向林、石冲等都来听课。多年以后,有一位青年艺术家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上对我说,他是湖北美院的毕业生,当年听过我的讲座,受益良多。这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产生了教师所独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原来做教师是有价值的,虽然这价值要多年以后才会显现。

 

湖北波普

 

“湖北波普”的说法大概是在1992年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期间提出的,但没有流行起来。这一年湖北美院的许多艺术家参加了这个双年展,并且作品大多具有波普艺术特点,从而引起了参加双年展评选的评论家的议论。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任戬的《大邮票系列》(当然任戬、叶恒贵他们组织的“新历史主义小组”在展场消毒,搞行为艺术,已是后现代艺术的作法),还有李邦耀、杨国辛、袁晓舫、曹丹等,石磊好像画的是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胡朝阳的马是表现主义的手法、郭正善的静物有莫兰迪式的沉静。至于才华横溢的方少华,他是湖北美院少有的色彩画家,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主义特点,他们都不算是波普。“湖北波普”的代表人物当属风头最盛的王广义,他的作品《大批判》在这次展览中获得了一等奖,并且有了明确的价位(5万元)。另一位著名的波普画家就是魏光庆,他的《红墙系列》画中既有中国传统的“朱子家训”的线描图式,也有日本的富士胶卷。我曾经到过王广义在武汉的画室,空间不算太大,是在一幢很老的旧楼里,地板还是木头的。炎热的夏天,室内还算阴凉,老房子的味道混合着油画颜料的味道,让人觉得怪怪的。估计这幢楼现在不会在了,大规模的城市拆迁不会放过它的。魏光庆的工作室也在这幢楼里。那时的画家大多数还是在家里或单位里画画,能够专门租一个画室画画的不多,一般是比较有实力、比较牛的画家。大概是觉得魏光庆跟王广义跟的太紧,在画室里,我问魏光庆:“你觉得你的画和广义的画,作为波普,有何区别?”光庆脑子很聪明,马上回答我说:“他是政治波普,我是文化波普。”我一楞,仔细想想光庆说的很有道理。魏光庆的作品,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虽然没有王广义的作品那么当下和尖锐,但更贴近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同样,袁晓舫的作品也是这样,天上是喷气式军机在飞,地下是中国的青绿山水。那么,李邦耀的日用消费品算什么波普呢?可不可以说是“生活波普”?杨国辛的水果和城市诗篇算什么波普?大概算是“城市波普”吧。

 

在广州首届双年展的研讨会上大家讨论“湖北波普”,其实是有点批评的意味在里面的,同时伴随有一个词,叫“下课”,意思是湖北画波普的画家太多了,容易雷同,可能搞不长久。不过,2009年我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看到魏光庆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个展,看着他做的那些装满各式日常杂物的小箱子装置,再看看墙上那些当年卧轨自杀的行为艺术黑白照片,我觉得魏光庆还是一路走来,非常扎实地做当代艺术的。再看看李邦耀,不仅画画的越来越好,而且装置艺术《山水教具》做的更好,很有新意,我曾劝他赶紧申请专利。杨国辛的《城市诗篇》也做得很有味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消化了西方艺术史上最容易学也最不容易学好的“波普”艺术,理解其文化精神,并且用以返观中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表述。后来的青年画家如黄汉成等,画报纸构成的形形色色的城里人,也是继承了“湖北波普”对于城市文化的关注。新世纪以来,由《美术文献》在武汉组织的几次重要展览,还有湖北艺术馆傅中望策划的湖北雕塑展,参与展览的湖北美院青年艺术家都能够将迅速变化的城市纳入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实验,体现了湖北美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