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若自然--刘国松的艺术 2011-03-22 19:03:0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乐知(德) 点击:
刘国松绘画事业发轫之时,也曾徘徊于他在台湾和初访欧美时所接触的各种画风中。他初则学习溥心等老师的技法,表现传统的国画题材;20世纪50年代初,他完成一些花鸟作品,虽然技艺高明兼有宋代大师的风韵,然而今日观之已兴味索然。至于他在五十年代后期所作的油画······

艺术史家普遍认为,不同的艺术领域犹如芸芸众生,各自拥有特定的发展轨迹;而各种艺术形式的成长,一方面根植于其精神与文化背景,同时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可资运用的技巧。因此,某一艺术领域的生命演变历程,是通过所要传达之意念及所能施展之线条、色彩、体积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

 

从这个观点来审视传统国画的历史,不免给人一种日薄西山的感觉。自汉代以降,多少艺术家竭尽所能,用中国固有的笔墨和寥寥的色彩,去演绎山水人物、花卉畜兽等古典题材,故难以想象老树到今天还能长出蓓蕾新枝。当代的中国艺术家若仍恪守传统的表达语言,那他们势将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文人艺术的氛围早已烟消云散、复古之图定然枉费心机。

 

基于这样的情势,大部分的中国艺术家遂扬弃本国特质,投身于跨越国度的艺术大海洋里,遵循西方的艺术风格与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不过,这并不见得是良方妙策。显然在当今世界性的艺术舞台上,意欲保留中国国粹而能获各方认同,殊非易事。
年届六十的刘国松,跟我相交已逾廿载,他就是一位在国际艺术界稳占一席高位,却又不失中国风范的艺术家。

 

刘国松绘画事业发轫之时,也曾徘徊于他在台湾和初访欧美时所接触的各种画风中。他初则学习溥心等老师的技法,表现传统的国画题材;20世纪50年代初,他完成一些花鸟作品,虽然技艺高明兼有宋代大师的风韵,然而今日观之已兴味索然。至于他在五十年代后期所作的油画,因为过于违悖西方的模式与原型,也无其可观。

 

假若我们曾目睹刘国松成熟期的画作,当可知道有一个展览对其艺术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61年,台湾故宫名画赴美展出前,先在台作预展,刘氏坦言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予他心荡神怡的感觉。而事实上,熟视其山水佳构之际,我觉得他跟范宽虽然各有自己的表述方法,但两者对自然的感知却是心意相通的。他们的作品充满着雄奇壮伟的气势。“面貌”富结构感的耸拔山峰兀立于云雾缭绕之中。只是北宋绘画的造型坚实安稳,而刘氏的山石则仿佛在生生不息的状态中滋长舞动。

 

拿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来彰显刘国松艺术的基本风貌,我觉得是最合适不过的。一方面,他的作品饶富“天趣”。画家信手拈来,画面则无处不自然天成,蕴藏着超乎其表的生动气韵。由是观者所见之山水,并非纯粹“自然主义”的景象,而是超然物外,自有一番不染纤尘的天地。

 

另一方面,自然也包括“发于天然”之意,这正是因为画中元素展现了一种神功独运而“自然衍生”的山水意象,它既荒凉萧索,也似曾相识,恍如见于梦中。

 

刘国松笔下的山水,杳无人迹,气质奇逸,他1983年完成的《四序山水长卷》,卷首处的田野只是隐约地吐露山峦起伏间或有三两农居。但是,这幕田园风光几与蒙鸿的自然浑化无痕。至于1987年的《香港的海景长卷》,刘氏更把孤寂的轮渡以及现代都市景貌溶入云烟缥渺的山光水色中。如此浪漫的景致,并无消极避世的味道,不过邀请观者逍遥卧游于出尘绝俗的太虚幻境罢了。

 

刘国松山水作品的抽象意味,大概滥觞自西方的艺术形式,但凭依他在素材方面实验出的特殊技法,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特点。观乎他熔冶纵横的墨迹与一定的书法笔触,顿然不为成法所囿,笔端得以恣意挥洒,而画面动感尽显。

 

【相关阅读】

刘国松的艺术

刘国松:水墨画现代发展的里程碑

刘国松展览“八十回眸”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