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杭间
2007年9月6日晚,著名学者、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杭间老师在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演讲厅作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演讲,题目是《我眼中的国内外艺术与设计院校》。杭间老师于2003年受李嘉诚基金会的邀请来到汕头大学与国际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等一起筹办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始了国内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今年上半年杭老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4个月的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杭老师考察了美国许多著名的艺术与设计院校,对他们的教育发展背景、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做了深入的调研。得出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开始在国内的一些艺术院校施行和试点。杭间老师一身休闲的打扮,上身着一件黑色T恤,再加上一件蓝色牛仔裤和棕色休闲鞋,让人感觉非常的和蔼和亲,并且他一上讲台就面带微笑,演讲的声音也是非常的温和细腻,一下就把人带进轻松而又有趣的学术殿堂。
整个演讲持续了将近3个钟头,杭老师没有用任何的图片等辅助材料,中途通过三个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把整个演讲的知识窜起来,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最后在与学生的一系列的问答中结束。整个演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美国艺术与设计院校的发展及两种艺术与设计教育体制。在美国有众多的艺术与设计院校,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艺术或设计学院。但美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走过一条很有意思的道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其主要的国民是来自欧洲的一些文化与科技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以,当五月花号载着最早一批年青有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抵达普利茅斯港后,便开始在新的大陆上进行着新的尝试,他们建立新的国家组织形式,制定世界上最完备的宪法,把一些在欧洲无法实现的政治和生活理想带到了美国。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他以古希腊建筑为美国优秀建筑的样板,领引了美国大陆第一轮的建筑的继承和创新。总的来说,在1850年前,美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设计教育体系,而在艺术教育上基本上是唯欧洲艺术是尊,基本课程也是学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艺术。而在二战后,美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战结束后,美国虽是最大的受益国,但是产生了许多社会与经济问题,大量的退伍军人等待安排。国家就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退伍大兵报读自己喜欢的大学专业,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大兵都选择了学艺术。后来经一些美国教育专家研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大兵经历了生生死死,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开始偏向于追求精神生活。他们来到大学学艺术,是没有受过传统的透视、比例、结构、色彩训练的,那么艺术教育就要改革了。他们是凭着自己的极大的兴趣和一些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来学艺术的,他们来大学不是来学技巧的,而是需要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艺术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艺术更多是看有不有意思,有不有创新。我们纵观世界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两个艺术突变的阶段:一个是从1900开始的视觉革命阶段,这个阶段的艺术开始了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开始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出现了像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米罗、达利等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开始了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第二个阶段是1950年代后开始的观念革命阶段。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呢?难道一定要拿着画笔去画画吗?这个时期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杜尚出现了,他在一个刚买回的马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宣称自己的艺术创作完成了,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那么从这时期开始,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要反映一个思想,反映一个观念。美国艺术教育就走向了多元化、个性化。由于美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国民素质很高,那么设计教育从欧洲引进后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二战期间,德国包豪斯的设计大师都到了美国从事设计教育。如包豪斯的校长格罗彼乌斯、密斯等都到了美国重要的高等学府任教。再加上美国经济发展的极大需求,使得设计师的需求量很大,从而促使了美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这些独立学院的教学,紧贴市场、商业性很强,整个学院也是一个商业性的运作,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如纽约艺术区的许多画廊,都是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使得艺术创作也能挣钱。设计也就成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设计也能给设计师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使得美国的独立艺术与设计院校,有非常强大的师资、非常灵活的专业与课程设置、非常有特色与个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由于跟市场联系紧密,学生就业快,适用市场能力强,而学生的学费就比较高昂了。这样的学校有纽约的罗德岛设计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等。美国还有一类艺术与设计院校那就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或设计学院,一般都是由州政府投资或赞助办学的,就受到本州民众的需求和评价的影响。一般就有较强的为本州服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比较综合,教学不完全是技巧性训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培养的人也不一定成为专业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这种体制使得综合性大学里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费就比较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