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3-29 14:32:0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肖华华 点击:
2007年9月6日晚,著名学者、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杭间老师在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演讲厅作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演讲,题目是《我眼中的国内外艺术与设计院校》。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对中外的艺术与设计院校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西方的艺术与设计院校在招生培养上具有很强的个性。每个人都可以报考艺术或设计学院,你可以向学院提交申请,申请的材料为几幅作品、简历、高考成绩单等。最后还要通过面试决定你是否能够录取。在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你的综合素质、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思想观念等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是你已掌握的技巧。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入校后每人都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从而学生的学习非常的投入,能够激发出非凡的创造力。而我国基本上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报考艺术与设计院校前,都进行了素描、色彩、设计等一些技巧性的强化训练。可毕业后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做不出优秀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其次,知识结构不同。在美国高中阶段就有良好的艺术教育,他们把艺术与设计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业。而国内的高中基本上没有了艺术课,集中在了语、数、外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一到高三就基本上跑到一些大学老师开办的画室学习专业了,其综合素质都较差。再次,在美国的大学阶段有很好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只有两门,公共课有艺术人文、世界当代文化、语言与写作、当代科学前沿等。而在每门课里都是分专题教学,从批评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创新。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并留下大量课外阅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把学科知识串起来。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如麻省艺术学院,专业课有素描1、2,色彩1、2,形体塑造,艺术语言等。在教素描1的“文艺复兴素描”这个主题时,他不是去教技巧,而是讲述文艺复兴素描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背景,分析其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也就是在西方教学中,他们强调的是观念,而不是技巧,技巧仅是实现观念的一种手段。这点在中国的艺术与设计院校中还没有人真正理解和施行。总之,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与西方相比是有巨大的差距,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是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还是教学成绩。

 

通过杭老师的演讲,我对美国的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中美艺术与设计教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异?以及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一些经验?关于差异问题,回答是必然存在的。美国是以西方文化为母体而成长起来的,其文化带有很深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痕迹。美国实行的是司法、行政、立法相对独立的、制约与平衡的政治体制。美国的经济政策是“市场运作”与“国家调节”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相互作用。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民主、科学以及天赋**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各种体制、法律比较完备,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产生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前卫性的艺术与设计教育。而新中国在建国后,将近30年生活在否定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没有商业、没有市场,从而使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处于一种极端的发展状态,那就是写实主义一统天下,认为国、油、版、雕是真正的艺术。而设计基本停留在手工艺设计阶段,连唯一一所工艺设计院校都成为了生产外销工艺品的加工厂了。80年代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海外贸易,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业生产的繁盛,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这时,设计教育才开始起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设计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禁固着人们的思想,写实艺术以其巨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使得在市场经济进行了快三十年的今天,各美术与设计学院,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办学思想,在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缓慢行进。我们要知道,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高度,便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身边事物的审美也会更个人化、多样化。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新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我们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应该走向多元化,以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思想更好的服务于人们。基于这点的认同,我们才会认真的思考研究西方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成功之处。西方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取得伟大成就,使得其艺术与设计教育成为我们的参考与借鉴的对象。但我们的借鉴学习,是要具有一种批判性眼光,要考虑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要发扬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建立起本民族的艺术与设计的独特面貌。

 

                                                                          肖华华

                                                                  2007年9月7日,于汕头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