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及一些美院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中国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创办的私人学堂,但其实在孔子前,东周早已出现官学,即贵族办学。由此,在中国艺术与设计史上就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办学形式,一种就是始于南唐的画院,它是由贵族主办,在社会上招聘或吸纳一些具有艺术才华的人士聚在一起,进行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并按资历和艺术创作成就划分成不同等级。那么在工艺或设计方面主要是手工艺商店或作坊,采取的是师徒制,一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法使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鸦片战争后,曾经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的中国开始猛然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了洋务运动,创办新学,教育体制正式开始改革。中国开始向欧美、日本等国派遣留学生,有意思的是刚开始派遣的时候,许多人都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他们认为在海外都是一些蛮夷之国,在加上路途遥远,生怕失去自己的孩子。而在广东由于从明代开始,就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对西方的认识较多,所以,早期的留美幼童中广东人居多。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学生都已变得比自己强大,便开始向日本学习,此时的中国出现了留日的热潮。如鲁迅、李叔同、高剑父、高奇峰等人。到了19世纪20、30年代,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局面的刺激下,大量的有志青年迈出国门,到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求学。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展了关于“中国画”的大讨论,他们认为如今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艺术的主流却还是以清末“四王”的绘画传统,这样的艺术是一种颓废的艺术、落后的艺术、不科学的艺术,应该唾弃。陈独秀等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展开了对当时艺术现状的批评,支持中国画改革,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可看、可感的东西,应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绘。在这种国内文化环境下,出国学习艺术的人非常多,如常书鸿、庞薰琹、李铁夫、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梁、陈之佛等。尽管他们出国留学的时候,西方的现代艺术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并开始占据西方艺术的主流,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带回的是写实艺术。只有极少数人不同,如庞薰琹、林风眠等,他们批叛性的学习西方艺术,受装饰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的影响,他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开始了最早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与试验。建国后,由于政治、文化的对写实主义艺术的需要,艺术面貌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几乎消失殆尽。由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观及落脚地方不同,从而使建国后形成的几大美院,呈现出细微的差别。中央美术学院是由国立北平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而成。北平艺专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美术学校,华北大学美学系前身是延安鲁艺美术系。1950年4月成立后由徐悲鸿担任第一任院长,后又由江丰、吴作人、古元、靳尚谊等担任院长。当时的文化政策是文艺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手法得到发展,并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是红、光、亮,艺术的主要形式就是国、油、版、雕。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权威性的学院,其中也有一批懂艺术教育的专家,所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容纳了其它风格艺术的发展,如早期的齐白石、叶浅予等人的艺术。2001年潘公凯担任院长后,学院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容纳了一些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植下,开始大力发展建筑、服装、产品等设计教育及成人美术教育。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合并到中央美术学院,称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刘开渠任院长后开始了唯写实主义艺术为尊的发展局面,创作了一系列的歌颂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的作品。2001年许江担任院长后,开始了多元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许江毕业于德国汉堡艺术学院,受到当代著名抽象画家迪弗的影响,思想较为前卫、开明,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如今也在大力发展建筑、产品、动画等设计教育,特别在多媒体设计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即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她于1999年11月并入清华大学。始建于1956年5月,由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合并而成。其主要创建人是庞薰琹先生,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实用为教育发展宗旨,具有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的特色,成为中国最早进行工艺美术及设计教育的美术院校。鲁迅美术学院其前身为始建于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早期的许多教员是延安派艺术家,在油画、雕塑等方面有较强实力,特别是现任院长韦尔申,他的油画具有很强的民族画风特点,既有现代性又有前卫感,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西安美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当地独特黄土景观地貌,在50、60年代生成了中国现代山水国画新面貌,其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长安画派画家石鲁、赵望云等。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原址在武昌,1958年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50、60年代,胡一川、潘鹤等一批延安派画家到广州美院,写实艺术较为发达。改革开放后,由于离香港近,受到西方设计教育影响很大,再加上商业发达,市场需求大,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尹定邦等出版白马设计丛书是国内最好的设计史论著作。四川美术学院,其前身是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在抗战时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艺术家,如庞薰琹、雷圭元、陈之佛、王朝闻、张大千、徐悲鸿等。艺术文化底蕴较为深厚,80年代兴起乡土画风,以乡土生活为题材,如罗中立油画《父亲》等,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正式定名的天津美术学院,有何家英、孙奇峰、颜铁良等著名画家,在国、油、版、雕及水彩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湖北是中国帛画与漆画的发祥地,坐落于此的湖北美术学院,也具有很好的历史、文化及地理发展环境。现任院长唐小禾,在油画和壁画创作上饮誉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