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3-29 15:32: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蓝庆伟 点击:
术操作即出于某一种艺术现象生效,在显而易见的且有实证性的程度上涉及艺术倾向、艺术影响、艺术评价和历史定位、价格定位的人类关系相对稳定的规则运行。这个定义当然晦涩了一些,我的意思是说:操作不是一次买卖行为,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独立策展人的意义

 

“策展人”对应的英文是curator,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中国,“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s)这两个称谓没有本质的区分。而事实上,Independent Curators直译应为:(艺术活动中担任)独立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这是一种更准确的定义,指出策展人必须具备独立的批评意识,利用个人的知识储备去建立完善的艺术态度和立场,并以个人的思想去主导展览的实施过程。

 

正因为如此,欧洲的策展人地位非常高,他们也往往是艺术史家或者至少是对艺术理论发展有建树的学者,这都为他们策划的展览提供了必要的独创性以及学术的独立性,展览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史写作和学术研究的延续。在中国,策展人群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廊老板,批评家还是艺术总监都很乐意为自己冠上一个策展人的头衔,以致冯博一在接受《美术焦点》的采访时用一句不登大雅之堂的愤慨“现在是个傻逼就是策展人”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滥竽充数”状况的不满。郎绍君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不认为策展不是谁都可以“玩一把”的游戏,而面对(即将到来)“泛滥成灾”的策展人现象,同样的将无奈作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到那时,优胜劣汰的规律同样会发生作用 。

 

与“现在是个傻逼就是策展人”的现象相比,策展人在现实条件下的局限更为凸显:“问题的两难在于,如果都为原则而牺牲,策展又如何与社会沟通?如何强化向社会各层面的渗透力?如何在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中建立它的合法性?如何在与社会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中逐渐建立起保护策展学术独立性的健全的运作机制?” 如何实现策展的学术独立性不再是一个学术性问题,而是生存策略的衍生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刘骁纯也给出了答案:“我们只能在灵活与原则之间走钢丝,这是命中注定。”

 

在无奈、悲愤、绝望、宿命的种种态度中,策展人这一角色除了充分了解现实并保持在场、在做事的态度之外,也不得不在信念与操作上寻找折中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所谓的“艺术操作”并非降低甚至无视艺术展览的学术准则,而是在秉持学术理念的同时采取一定的社会化操作手段将个人理念进行最大限度的具象呈现,正如再高深的思想也需要依靠书籍、宣讲和其它表现形式传达给受众群体。巫鸿在2008年为张小涛策划“微观叙事”个展时,没有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对展览主题的过分论述上——虽然这是其作为策展人的责任之一——而是花接近两年的时间编辑文献、调整作品和展场空间的细节融合。这些乍看之下“越界”的举动恰恰表现了独立策展人的行为意义,策展人不是空喊口号的头衔持有者,更应该是展览的具体执行者——除非在现实困难面前对自己的策划思想缴械投降。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