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可聊艺术不谈价格 2011-03-29 15:32: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蓝庆伟 点击:
术操作即出于某一种艺术现象生效,在显而易见的且有实证性的程度上涉及艺术倾向、艺术影响、艺术评价和历史定位、价格定位的人类关系相对稳定的规则运行。这个定义当然晦涩了一些,我的意思是说:操作不是一次买卖行为,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作品与展览本身

 

有人对“艺术操作”持有主观的偏见,认为这四个字从一开始就注定与资本、市场经济分不开的,甚至被称之为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而当市场经济介入艺术时,很多人惊呼纯艺术走向衰落与死亡,面对“狼来了”的市场经济,选择“因噎废食”式的评述——然而每个人无不受到市场经济的恩惠——而不是在资本与市场更有利的条件下作出更有价值的展览。

 

19世纪西方的印象主义时代,我们一般从艺术角度看,总是看它的价值观,独立审美性什么的。但你一定要知道,19世纪印象主义时代,最重要的事就是私人画廊制度的形成。如果没有这样的画廊制度的形成,印象派就会活不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印象派也可以说是由于资本的介入而生存并发展的。

 

这是杨小彦对中国艺术新闻网的问题——“近些年艺术产业发展比较快,但是存在的一种艺术向资本的靠拢,并呈现出泡沫化倾向,艺术成为了文化投资消费的中心。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所作的回答。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历史以及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艺术、资本(市场经济)、学术不是先天的敌人,三者的综合是一种多元化的有力呈现,在所谓的反对强权的时候,反抗的最大成功便是制造了下一个强权。

 

市场经济与艺术操作,使得评判展览学术与否的标准发生了分歧,有人甚至以是否出售展品作为区分学术展览与否的准绳,认为不卖作品的展览就是学术的,卖作品的就是商业的,这种荒谬的观念当然与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林林总总尚未完全解决的细节概念有关,但我们自身也应该对此反省——既不能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更不能在评判标准上进行主观的本末倒置。毋庸置疑,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是对一个展览的褒扬,但社会化的实际操作是否影响展览的学术性,这个问题在艺术行业日益成熟的今天也应该逐步得到正视和厘清——对一个成熟而有独立观点的观展人来说,要评价一个展览的学术价值,只看展览和作品本身足矣。

 

2010/8/25
发表于《东方艺术•大家》2011年3月上月刊

 


1、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艺术操作》第337页。
2、E.莫兰:《交流》,第18期,第14页,1972年。转引自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郎绍君:《策展人与展览体制的改革——杂感数则》。
4、 刘骁纯:《策展的两难》。
5、 载于《当代美术家》2002年第4期。
6、左靖:《“我在信念上坚持,操作上妥协”——彭德访谈》,收录于吴文光主编《现场》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7、《策展人、市场、学术与独立性——与杨小彦的访谈》,汤宇编辑整理,中国艺术新闻网。
 

 


【编辑:唐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