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为美”的中国味道
记者:作为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您可以讲下被选定的过程吗?有许多人对这个选定结果有不同的想法。
彭锋:关于选拔的过程最好采访文化部的有关人员,他们知道的更多些。策展邀请函上说邀请15个候选人提供方案,我只是其中之一。我当时觉得十之八九是没有戏的,新闻发布会还没有正式开的时候,文化部就已经通过新华社发布消息了,所以圈内人都知道了。评委是范迪安、谭平、王璜生、张子康、苏克文5个人。这是第一次经过筛选评定的展览方案,是文化部做的一次尝试。他们模仿成熟国家的模式,成立一个评选委员会,选择一些候选人提供方案,然后评选方案。这个过程至少会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具体过程是保密的。
记者: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的标杆,中国第一次参展是93年,虽然没有代表国家,但当时参与的艺术家现在大都成了大腕和“天王”。
彭锋:93年基本上是外国策展人选的,那次还没有国家馆。之后有了国家馆。2003年范迪安做了第一届却因为“非典”没有出去。后来蔡国强做了一届,侯翰如做了一届。我们能看见这样一个延续性,外国策展人选的艺术家跟中国策展人选的艺术家有一些交叉重叠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当代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在西方的标杆和评价体系下进入国际舞台的。
记者:由西方人策划的中国展览似乎有工具化的倾向?
彭锋:我倒不认为是工具化,我们后来国内的一些策展人基本上也是延续了西方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一些策展人其实也是高度西方化的。而我自己是在国家的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从小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国家公费的,所以我确实有一种使命感和抱负。既然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个舞台,我就要做一件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走向和中国文化要有益,让中国艺术走出去。
记者:这一次资金来源主要靠什么?因为这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上届的展览甚至为此产生了许多传闻。
彭锋:资金我觉得应该是所有问题里面最小的问题,文化部给了我们很大一笔来做这件事。剩下的一些差旅费或者艺术家作品制作费用我们可以共同想些办法,找一些企业稍微支持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国家已经拿了大头。
记者:本次您选择了 “弥漫”作展览主题,好像有点宗教意味,很空灵?
彭锋:以前我做的一些展览基本上都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私活那种,这次国家给我提供这样的舞台,我是从一开始把它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的,我们中心主任叶朗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