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从误读开始 2011-03-30 17:57:05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郭静 点击:
与画中那些表情严肃的男主角不同的是,管勇棱角分明的面容下,总是一副坦然自若,洒脱不羁的神情。有人说,他画中的男主角刻画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有人说,那些人代表了时下的“政客”;还有人认为,他画的是“官僚”、是“牧师”。

管勇

 

“对于画家而言,观者的误读是肯定的,但误读是很棒的一件事,无碍于欣赏!”

 

走进管勇的画室,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画里。一排白色的书架,一支黑色的钢笔,一个半旧的牛皮纸箱,当然还有一位正值盛年的男人——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青年油画家管勇。

 

与画中那些表情严肃的男主角不同的是,管勇棱角分明的面容下,总是一副坦然自若,洒脱不羁的神情。有人说,他画中的男主角刻画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有人说,那些人代表了时下的“政客”;还有人认为,他画的是“官僚”、是“牧师”。面对评论家们的分析与解读,管勇不置可否,他尊重每一位欣赏者的目光,甚至是大家的“误读”,他说:“别人的看法很重要,但只是别人的看法,越多的理解可能越有意思。我画的只是一种内心的感觉!”

 

70后一代的精神探索

 

管勇,生于1975年,被认为是“70后”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的作品也被评论家们深深地打上了“70后”的烙印。70后一代处于中国经济上升以及社会生活相对开放的时期,但这一进程同时也伴随着痛苦的道德挣扎、残酷的社会竞争和自我精神的物化。199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繁荣和衰败共生、希望和挣扎共存的年代,它充满进步的粗放性力量,令人新奇和想象;它也因为旧道德秩序的加速崩溃和新的阶层分化,使这一代在青春期开始就陷入一种上一代从未有过的自我矛盾和挣扎。

 

对于社会为“70后”批注的属性认证,管勇还有自己的一些附加意见。他说:“70一代的人,‘78’或者‘75’年后出生的人,和这以前出生的人是不大一样的。比如说70一代中,75年以前出生的人可能与60年代的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那个可能是社会环境导致的。就像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还能感觉到理想主义之类的,至少有那个理想主义的东西。75年以前的艺术家还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在里头。但是75后的人,这种情绪就很少很少了。”

 

管勇正巧踩在了“75”这根线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将自己归于了“75前”的那一拨。欣赏他的作品,你会被画面中强烈的“红、黑、黄”的色彩所刺激,每一种颜色都纯粹到极致;而书籍、钢笔、红领巾、红帷幔以及那些面容严肃的画中人,流露出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气质。

 

评论家这样解读管勇的作品:他将历史、文化、记忆与现实、理想、思考相融汇,表现出中国转型变革时期中坚力量的思想历程和存在状态。古典严谨的表现技法,神秘庄严的画面氛围,有机构成的画面特征,复杂深邃的思想意境,共同构成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气质。某种程度上,他的艺术,与他潜意识成长记忆中的文化根源与身处当代现实中的碰撞思考相关,以试图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寻求当代人的深思共鸣。

 

抛开评论家们的专业审视,普通的观者又是怎样看待他的作品?在见到管勇之前,我把他一些经典作品介绍给了一位生于“85后”的非艺术专业的女孩儿。女孩儿的职业与生活距离艺术很远,甚少接触油画。年龄上的差距自然让她的思想体系也无法与“70后”的管勇对接。这位年轻的女孩欣赏了画作后懵懂地问:“他画的主题应该与‘国家’有关吧!”

 

采访时,我把女孩儿的“评论”告诉了管勇,并问他:“这样一位年轻观者的‘评论’您是否满意?”管勇回答:“非常满意!”他说,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和“国家”有关系。一切都是政治性的。

 

评论家关注的是作品的精神内核,年轻女孩儿的联想或许更多的来自于画面中“中国红” 。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