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一向南都记者透露:“我本希望通过跨域合作,使艺术家们在原有创作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既有对以往创作根基的延承,又能通过互相探讨使作品质量锦上添花,但是,从‘1+1’各个组合的作品的反馈情况来看,结局却未必如愿……刘俐蕴(内地)与黄卓轩(香港)的合作较为理想,其他的却往往‘虎头蛇尾’———比如,赵赵(北京)与单凯悌(台湾)原本在去年10月的‘相亲会’上‘情投意合’,两人还跨越台湾和北京的地域距离,互相访问各自工作室并私交甚笃地一起游玩,可是到最后,他们却‘分道扬镳’,并没有合作出一部作品来;此外,梁远苇/白小刺组合也像是为了完成‘合作任务’而勉强撮合似的,本来两位艺术家创作风格各具所长、各有特点,可生硬的结合形式却让他们的特长无从发挥,从而交出了‘不伦不类’的作品;还有一些艺术家中途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地终止合作。看来,‘企图交流而又难于交流’的谶语,不幸言中了。”
在冯博一看来,出现“1+1=2,或≈2,或≠2,或<2,或>2”等各种截然迥异的状况,有其复杂的深层原因:“首先,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创作个性、创作价值观是多元化并难以调和的,成长经验、个人体会、擅长技艺、审美取向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具有天然默契,在创作的各个层面都能保持同步、共鸣的艺术家组合,合作能否最终成功,需要看他们各自的磨合效果,这里面存在很大的变数;第二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创作细节的取舍、创作风俗的沟通上表现得尤为显着;第三,‘1+1计划’的实质,就是合作参与‘命题作文’,与以往艺术家们所熟识的‘自主创作’截然不同,不能纯粹仅凭个人意愿恣意发挥,因此最后出炉的作品往往是削足适履和‘妥协’的产物;第四,地域距离使艺术家们大多仅能通过E -M A IL、电话、微博等远程手段进行沟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少,这些都是跨域创作中存在的难点。”
即使是最终合作成功,圆满实现“1+1< 2”的艺术家刘俐蕴也认为“地域误解”易使“配对艺术家”在合作前期出现偏见:“内地人看香港人不一样,香港人看台湾人不一样,台湾人看内地人又不一样……我们对各自地域的文化、习俗往往只来源于一些格式化的描述,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或一些流于表面的媒体报道和影视作品,并没有准确把握对方地域文化的实质,因而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些误解会直接影响前期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