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沟通节点是合作成功关键
本次“1+1计划”中,各支异地组合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沟通失语和磨合错位的现象,唯独刘俐蕴/黄卓轩组合从始至终保持愉快合作氛围,作品成色最佳,那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对成功组合上———他们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沟通模式、创作手段可否为日后的异地合作提供一个成熟、规范的参考样本?
刘俐蕴告诉南都记者,1+1合作期间,她和黄卓轩在重要的创作节点上,总保持高效、公开、真诚的沟通:“第一个阶段是‘速配’,在初次的交流会上,我们由素不相识到萍水相逢,一开始能吸引我们‘配对’的必然是审美和艺术价值观上的同步,但这仅仅是初步的好感,马上我们就要对各自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创作背景和以往的创作理念进行审视,从中找到共鸣,这将决定合作的基础是否牢靠,合作的后劲是否充足……结果,我们发现,在对城市的解读、对各自城市身份认同感上有相似的经历———涉外求学、长期出差、异地奔走等体验加深了我们对城市的疏离感,我们对‘故乡’、‘家’等概念有着共同的愁绪,这便构成了我们联手创作的出发点和作品灵魂;第二个阶段,我们通过E-MAIL和其它网络工具及时沟通想法,并合力拟制草图,把大致轮廓、框架基础敲定,避免以后因为各自的观念差异而导致作品指向四分五裂;第三是作品冲刺阶段,我们在临近交稿前的一个月在北京聚首,完善最后的细节,比如材料的选择、如何使作品更具立体感等技术层面的内容……各项因素综合,才终于实现了合作的成功。”
显然,纵观刘黄组合的合作过程,他们在重要阶段的节点选取、合作的频率及方式均保持较佳的尺度,虽然并没有什么“秘诀”式的成功方案,但从前期选人的精确匹配到后期创作的细节把握,无疑均是合作圆满的关键所在。“我觉得,一条最基本的合作原则就是‘真诚’二字,集体创作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互相之间有所保留或心存芥蒂,自然会降低合作默契感,从而导致合作步伐处处不搭,整体合作效率低下。”刘俐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