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官司输赢并不重要 2011-04-09 15:20:34 来源:中国书画报 点击:
中国画这么多年为什么落后?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复制自己的现象。无休止的复制从积极的角度说,可能锤炼了笔墨功夫。但是,它却束缚了画家的思想,泯灭了画家的创造力。作为当今的艺术家,既然意识到了这点,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流水线作画

 

3月5日,大连万达玥宝斋主人、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由于一篇文章把自己变成了被告的郭庆祥,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沉淀,已显得不那么激愤,但是态度依然坚持。

 

程式化、模式化,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无奈

 

“中国画这么多年为什么落后?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复制自己的现象。无休止的复制从积极的角度说,可能锤炼了笔墨功夫。但是,它却束缚了画家的思想,泯灭了画家的创造力。作为当今的艺术家,既然意识到了这点,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艺术要进步、要发展,就不能永远地原地踏步。”

 

见到记者,郭庆祥最先说的,不是他与范曾的这场官司,而是上面这段话。

 

郭庆祥告诉记者,他发表于2010年5月《文汇报》上的那篇批评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最初针对的并不是范曾个人,而是针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的一个现象——日趋程式化、模式化。这个现象不只范曾一个人存在,而是一种风气。这群所谓的“艺术家”,他们不是在研究书画艺术创作本体,而是把心思放在“包装”、“设计”上,先把自己的书法或国画设计好了样式,然后利用媒体资源、人脉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大力宣传,将其像商标一样地注册。他们的作品本来应该是属于精神产品的艺术品,却按商业标准进行着买卖。

 

郭庆祥说,这些人把他们的“策划”、“设计”行为美其名曰“个人风格”,然后利用“个人风格”堂而皇之地掩饰其文化欺骗的实质,用这种手段迷惑大众,欺骗那些不懂艺术,却愿意出钱收藏好的艺术品的收藏者。“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风格不是手铐’。我认为即使那些所谓的‘艺术风格’成立,一个艺术家也不能为某一种风格所束缚。更何况大众中大部分不懂艺术,这正需要我们的艺术家给予引导。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去想办法引领大众的审美,而不是欺骗他们。中国要做文化大国、强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艺术家,断然不能靠这些骗子。”

 

艺术品收藏者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在书画收藏界,郭庆祥创造了不少的神话:1997年,用48万元买入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以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000万元卖出;1997年,在翰海拍卖会上买入徐悲鸿《立马》,2003年在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以380万元卖出。在拍卖场上,郭庆祥创造佳绩的例子还有: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的“双冠王”;2006年,《长江万里图》以379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内地油画最高纪录;2007年,《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的价钱落槌,创造了内地当代艺术家国画拍卖的最新纪录。

 

【相关阅读】

金融正在制造巨大艺术泡沫 孙炜专访收藏家郭庆祥

不懂艺术品的投资就是投机 访收藏投资家郭庆祥

郭庆祥:警惕金融制造巨大艺术泡沫

收藏家郭庆祥呼吁慎重投资

郭庆祥:吴冠中作品的顶级藏家

认为美术评论侵犯名誉权 范曾告郭庆祥索赔500万

郭庆祥:应该从艺术界铲除范曾

郭庆祥:对范曾诉讼名誉权一案的几点陈述

郭庆祥批评范曾作品流水线作业案延期开庭

郭庆祥变身艺术家 创世界最贵艺术外壳钢琴

著名画家范曾诉郭庆祥侵权案12日开庭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