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可聊艺术不谈价格 2011-04-09 15:20:34 来源:中国书画报 点击:
中国画这么多年为什么落后?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复制自己的现象。无休止的复制从积极的角度说,可能锤炼了笔墨功夫。但是,它却束缚了画家的思想,泯灭了画家的创造力。作为当今的艺术家,既然意识到了这点,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郭与范的这场官司,给美术界平添了许多谈资,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然而在这场官司中,被告的高调和原告的沉默,也形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

 

郭庆祥与范曾,两个当今书画市场中的风云人物,谁都不缺乏关注的目光。范曾从上世纪80年代凭借卖画所得捐出480万元兴建天津南开大学艺术大楼,到汶川地震慷慨解囊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给灾区;从拍卖屡创新高,近十年间作品价格从每平方尺一万元上涨到每平尺十几万元,到72岁走进央视讲“国学”,一直活跃在公众的视野里。大连万达玥宝斋主人、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十几年悉心研究书画艺术与市场,他看好的作品与画家在大型艺术拍卖活动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创造过神话,近些年又开始介入艺术评论,出言无忌,成为美术评论界的一匹黑马。

 

可以说,郭、范之争是一场高端的纷争。这场纷争暴露了当今书画艺术市场的失控和无序。“流水作业”下的作品究竟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这次纷争的焦点。

 

毫无疑问,艺术的魅力和艺术品的价值与艺术家的创造力、创造激情有直接的关系。没有创造力、失去创造激情的艺术,是黯淡的艺术、没有生命的艺术。李可染先生画过数幅《万山红遍》,可以说幅幅都有创造力、都是艺术品。因为这是他钟情的题材,一画再画是为了欲罢不能的创作需求。他没有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干扰,画的是心、是情。

 

但是,如今不同了,艺术品市场为书画家们打开了崭新的经济视野,利益的驱动把大量书画家变成了书画生产的机器。哪个题材有市场就复制哪个题材,多多益善,不惜牺牲创造力、创造激情。这是书画家的错吗?不全是。因为从事书画创作的人绝对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权利。但是,一个具备艺术精神的书画家,也决不会为了物质享受而牺牲创作需要、心灵追求。

 

其实,市场的无序,根源在于有关政府部门的滞后管理,艺术批评的严重缺席。艺术品市场没有得到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完全推给了“周瑜”与“黄盖”们愿打愿挨去,价格自己炒,赔赚自己扛。如此背离艺术创作规律、践踏市场营销规律的艺术品市场,必然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而且,目前从表面看,我们的“艺术圈”与市场是隔着层的。“艺术圈”高高在上地坚持学术、引领发展,即使有作品的交易,也是私密进行,绝不玷污“艺术圈”的高雅,对于市场的乱象更是不置一词。可以说,“流水作业”是当今失控的艺术市场衍生出的失控产物。它产生的作品究竟算不算艺术品?真的价值上百万吗?截至目前,除去郭、范双方的支持者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打口水仗之外,还没有“艺术圈”内的专家出面分析。在郭、范之争中,我们搞美术创作研究、美术理论研究、艺术市场营销研究的专家们极少有人介入,是不便?是不愿?还是不屑?不得而知。

 

这场官司下来,真的能如郭庆祥所愿,使“文艺批评的风气得以匡正,大多数的艺术家能够克服浮躁心理,走向正常的艺术创作”吗?也是不得而知。不过,它会为书画交易的风险增加一个案例是肯定的。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