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抽象艺术的中国境遇及其中国方式
中国近现代的几次大的社会变革使艺术家对于本体性的探讨让位于革命的社会需要,以1949年以前为线,当时中国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关键时期。艺术被划分国统区的艺术和解放区的艺术。国统区以法国学院主义为主,解放区则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代表。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艺术基本围绕着革命需要而展开。抽象艺术在革命艺术的洪流中被淹没。1949年之后,革命现实主义和学院主义汇合,再加上50年代深受苏联教条文艺思想和“极左”文艺思想的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基本由这几条路线所组成。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的两种传统(法国的学院派艺术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控制和支配着中国艺术的主流“话语”,其美学核心是以表现崇高、和谐、秩序作为学院原则和以“积极的文学反映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叙事原则。而抽象艺术则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性、自由性、偶然性、非叙事性和个性的美学原则,它不依赖于固定的、外部的客观事物的意识,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以及偶然性和流动性。它所彰显的是一种民主意识。因此,这种非具象艺术在历史上被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艺术,并进而被批评为逃避现实的形式主义和无表现力的艺术。这就是抽象艺术在中国曾遭排斥和被贬低的根本之所在。
在中国,抽象艺术真正抬头应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主要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关。80年代的抽象艺术是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移植,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心理,是一种社会“乌托邦”的表现,是一种学院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反动。9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些新的抽象艺术。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艺术家表现方式的变化,既抛弃了80年代艺术家的理性化的乌托邦意识,也放弃了对(西方)抽象传统的关照,他们直面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精神冲动进行创作,并加强调了自由性、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更是与后殖民“异国情调”式的商业绘画形成了对抗。尽管他们把抽象的意念和行动看作是摆脱绘画性约束的手段,但他们的观念已不同于(西方)纯粹抽象绘画,他们或注入某些不中国式的符号来做不确定的暗示,或以文字做了诗性的提示,或利用符号的重复造成一种量的结果。这也许就是艺术追求的抽象性的中国方式。如谭平(作品由生命符号转译成绘画符号在省略与隐没、聚合与扩散、偶然性与控制性之间保持了某种中和的关系)、朱金石(虽以“主观写实”命名,但其作品基本放弃了“画”的笔触性,把颜色材料转化成了“绘画-雕塑”形态,这种通过“堆色”达到雕塑意义的绘画,犹如现代水墨的泼墨的行动过程)、王光乐、徐红明(作品并非有参禅意味,而是在意义与无意义之间的重复过程)等为例。他们处理抽象绘画的中国方式就在于个人的理解。如果说谭平在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和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的两极找到了自我的中和方式,即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直觉诉说某种人的情感和心理的活动,朱金石则把装置的方法带入抽象绘画的创作过程,而王光乐和徐红明则把过程和结果、重复与时间看作是生成作品的理由。事实上,抽象绘画中的要素主要以冷与暖、轻与重、动与静、粗野与柔和、欢乐与悲哀及线条的流畅与色块的凝重来编织一种强度的视觉语言。虽然交织在具像艺术中的规律、秩序、和谐、平衡是我们审美的需要,但抽象艺术蕴涵的不安、激动、冲突、破坏、挣扎的内涵也是我们一种另类美学需要。
因此,以个人的角度看,如果说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艺术再现的是制造观看的方式,那么抽象艺术就是表达制造感情的方式。
当然,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看今天出现的艺术现象或艺术类型——如“抽象艺术”本身?这种艺术类型跟外部世界又是什么关系?我的意思是要反问,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逻辑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命名呢?我想日本战后出现了的现代艺术现象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50年代末,日本出现的“Gutai”,中文译成“具体派”;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的“Mono-ha”,中文译成“物派”,为什么日本出现这两种艺术?日本现代艺术的命名为什么会非常日本化?而中国现代艺术为什么在命名上还有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呢?如果审视一下日本现代艺术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日本“具体派”产生正与当时的“达达主义”相呼应,也与“行动”或“偶发”艺术相对应。如再看一看“物派”,当时欧美正盛行“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和“极简主义”,日本“物派”几乎与这些艺术现象处于同一时期,但日本“物派”在命名上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他们并没有把日本当时的艺术命名为“新极简主义”或“后极简艺术”,也没有变成“新贫穷艺术”艺的命名。这种艺术立场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性思考。这些现象对中国的批评家和策展人来说也应引起深入反思。事实证明日本现代艺术的自觉在国际上最终获得了认可。相比之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自觉意识还很迷茫或模糊,或者说处在一种没有具体方向的阶段。我觉得理论批评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批评几乎全面陷落,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悲哀之处。我在这里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