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4-14 19:01:5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裕君 点击:
马若龙是一位来自澳门的艺术家,此次在798艺术区举办这个展览,主题是关于吸烟的乐趣,他认为其实吸烟的乐趣和其他一些我们所享受的乐趣是一样的,就像我们从电视、DVD中获取的乐趣是一样的。


  
  记者:您既是建筑师,又是诗人,同时还是画家,这些不同的身份对您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若龙:我当过建筑师,这在作品中会体现出来,这就是身份的影响。我觉得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无论做什么都是要有创意的,这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经济学、科学以及电脑的使用,这些给我很多帮助,但是他们只是一个工具。电脑这些科技性的东西只是帮助我从起点走到终点,在这之中艺术创作还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些工具帮助让我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的创作。
  
  孙中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在清朝的时候,大概是19世纪末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共和国的理念,他的人生哲学都是中西合璧的,是为国家做好事。他是一位政治家,如果他没有创意的话,中国就不是今天的中国。其实,我的多重身份也是多种社会经历的累积,这些经历能够激发的创作灵感。除了创新精神之外我认为还要有一种贡献精神,无论我是建筑师还是画家,我都要去贡献社会。澳门很繁荣,但一个城市只注重通过旅游和赌业发展经济是不行,如果现在年轻人,比如说20岁的年轻人,他们如果不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创意的话,等到他们40 岁的时候,只能到赌场去发牌(由于澳门赌业十分发达,很多没有学历的人在赌场中担任发牌的工作)。所以中央政府也提倡澳门政府发展多一点创意文化产业。创意这种东西要从小去培养,大概从小学就要开始训练培养他们,他们会一步一步这样发展上来。萌生创意文化。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诗歌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马若龙: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这也是中国的文化对我影响的一方面,中国的画总会有一些书法的题词,这些题词或是一句话或是几句诗。我也喜欢写诗,我写的诗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也以葡语、中文出版过。但是葡语版没有试过签我的名,我有一个笔名的。但是在中国的广州、上海、北京都有出版过我写的诗,是翻译成中文的。我其实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但是我的朋友觉得很好,帮我翻译出来出版,所以是直接印马若龙的名字。在20年前差不多八、九十年代我有出过好几本书,有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他们说你这个诗写得很好,以为我是中国的诗人,不知道其实是翻译过来的。写诗只是我的一个兴趣,在素描的众多作品中的诗都是我自己写的,也有一些是哲学家写的。关于作者的名字,有一些是我自己编的,是假的,但是这是有注明的,你需要小心去看。
  
  记者:您觉得这次展览会给你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说这次展览的意义在哪儿?
  
  马若龙:举办这次展览我最大的收获是高兴、开心,在北京,推广了澳门的艺术,也能和澳门其他朋友聚在一起,是非常开心的感觉,而不是一味说什么经验型学术型的展览,最主要是和大家分享我的作品,我们能够借着这个机会聚在一起探讨交流。
  
  记者:非常感谢马先生接受我们99艺术网的采访。
  
  马若龙:谢谢你。
  
  
 

 


【编辑:李裕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