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篇 2011-05-19 16:24:5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沈语冰 点击:
去年年底,接到“书画纵横网”杨新国先生的电话,嘱我为其即将出版的书法新作集撰写一篇序文,我感于彼之诚意,一口答应下来;尽管深知自己冗务缠身,不知何年何日方能兑现承诺。果不其然,这篇序文一拖再拖,直至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才得以匆匆写出。其间杨先生已催促多次矣。特此说明,以为纪念云。

与此相似的,是另一个长帖,名为《速写薄》。顾名思义,这个帖子更像一本作家的日记薄或艺术家的速写薄。这个帖子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自07元旦搬家以来,先是上网碰到了一些技术问题,后来则忙于整理书房和碟片架,再后来则购置了全套古典音乐欣赏器材,每天沉浸于音乐和碟片中,接着春节来临,又耽于读书,次则规划新年工作计划(包括07年国家课题的申报,以及正在与出版社接洽当中的,关于翻译出版一套美术史与视觉文化丛书的方案),以上种种令我无暇上网,所以最近两个月来,还没有在书法纵横上写过帖子。

 

昨日新学期上课第一天,课程名称是《西方人文名著选读》。在解释什么叫做“人文学”的时候,介绍北大引进的一本美国教材,叫The Art of Being Human(中译本书名《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其中有电影一章,顺带就讲到了电影。没料到我提到的电影大师和名片,学生们非但大多数都没有看过,就是人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一个据说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是在全国排名颇靠前列的“名校”读文科的学生,已经到了本科三年级下,居然没有听说过伯格曼、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或者根本没有看过《野草莓》、《八部半》、《乡愁》,说得不客气点,简直是一桩丑闻。这种情况说明了目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之匮乏,已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我有“好为人师”的职业病,说到这种情况,总免不了要力校时弊,慷慨陈词,所以,尽管深知在一个书法论坛上发这些与书法毫无关系的东西,惹人生厌,但还是要罗嗦个没完。唉!他们是我的学生!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带领他们从这种无知状态中走出来(非惟无知,而且对于自己的无知保持“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其实不是无知,而是不知道自己无知,对世界缺乏好奇!

 

我好奇!喜爱一切让我感动,让我深思的东西,喜爱西洋古典音乐,喜爱莫扎特和贝多芬,就像喜爱唐代墓室壁画、宋元山水、明代家具、历代名碑帖一样。我也喜爱文学(特别是小说)和美术,喜爱电影。我为自己不能理解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而痛苦,为自己不能欣赏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以下的音乐而感到羞愧(其实恐怕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我完全可以说,他们不对我的胃口)。我渴望理解那些超出我理解力的东西,随时准备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我也为自己能够欣赏(哪怕是稍微有些欣赏)考克多、塔尔科夫斯基若干(而非全部)电影而感到欣喜若狂。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要么维系于某种宗教情感,要么维系于一种人文关怀,而聆听大师的音乐、阅读古人的字画书籍、观赏天才的杰作,正是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精神相往来的手段。“上下与天地同流”,非他,此之谓也!

 

为此,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尤其要有一种谦虚的胸怀,随时作好准备敞开自己的心灵,不要过早地关闭精神的大门,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家族、历史的偶然性为我们每个人圈定的灵魂牢笼里。我们每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背景,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文化和国度,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是要做一个虚心的人,还是做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眼下我正在做的一个尝试,就是为自己的学生开放星期五。我将在自己家里恭侯学生们的到来。“开放星期五”的目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非体制性的课程,欣赏纯正的艺术,进行真正的思想交流(甚至在学校课堂里都免不了有师生之间的种种戒律)。我希望在一种居家或访友的气氛中,进入一种纯粹的艺术享受。

 

以下是我为“开放星期五”拟定的初步计划:1、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2、伯格曼:《野草莓》;3、布努艾尔:《欲望的隐晦目标》;4、黑泽明:《罗生门》;5、塔尔科夫斯基:《乡愁》;6、特吕弗:《四百击》;7、基斯洛夫斯基:《蓝》。希望诸位提出合理化建议,把这个事情做好,做漂亮。2007年2月28日沈语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