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悄然变化:从革命面孔到奢侈品展示 2011-06-22 09:21: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芳 点击:
在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已经泛黄的末代皇帝退位诏书,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以及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行于太空时所用的圆珠笔。

在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已经泛黄的末代皇帝退位诏书,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话筒,以及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行于太空时所用的圆珠笔。

 

不仅如此,你还能看到“让全世界女人都疯狂尖叫”的路易威登限量版手提包。

 

这款印满红色樱桃的女士手包,只是名为“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的展览近200件展品中的一件。这是路易威登创办157年历史上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也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品牌类设计展。

 

“时代不一样了!”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老人感叹。2003年,正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初,经过4年、耗资25亿元的扩建工程,堪称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新馆首次对公众开放。

 

在这座被现任馆长吕章申比喻为“中国的祖庙”和“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的地方,人们习惯于看到“革命斗争的面孔”和“改革开放的表情”,却还是第一次尝到“奢侈品的滋味”。正如一面镜子,这座国家级博物馆的近百年历史,照出中国百年形象的变迁。

 

建国之初的博物馆大都沿袭了前苏联模式,意识形态味道很深,被赋予了很多政治使命

 

当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2年成立时,路易威登早已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907年,一支从巴黎出发的探险队穿越戈壁沙漠,在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中携带路易威登旅行箱抵达北京。探险家们可能无法想象,100多年后,这些印着“LV”标志的箱包会进入象征这个国家面孔的最高级别博物馆。

 

1949年10月1日,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同一天,曾经属于中华民国的“国立博物馆”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苏东海看来,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博物馆的创办目的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博物馆大都沿袭了前苏联模式,“意识形态味道很浓”,“被赋予了很多政治使命”。

 

如今,这位84岁的老人已退休在家。在他位于前门的家中,从客厅的一扇窗望出去,正是修葺一新的国家博物馆。在这个存放着土改运动照片、红卫兵小报、十一届三中全会记录的地方,开始摆上了法国拿破仑三世皇后用过的旅行箱、存放世界名琴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琴箱和世界第一款床箱等路易威登品牌的罕见藏品。

 

5月底,在“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的开幕仪式上,明星、名模、综艺节目主持人等时尚界名流逐个走过红地毯。这样“星光熠熠”的场景在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时代,简直难以想象。“那时别提路易威登了,连国外的展品都很少。”一位当事人回忆,“老国博”只展出过南斯拉夫“人民英雄”铁托、第一个采访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斯诺等人的“红色展览”。

 

【相关阅读】

大英博物馆获得“年度艺术基金奖”

非洲艺术博物馆曼哈顿新家再次推迟开放

“蝴蝶效应”之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