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6-22 10:05:3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英二 点击:
当代艺术史学始终是在“语言转向” 与“图像转向”的张力之间摸索化解“形式与内容”、“文本与情境”间的复杂关系。把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结合起来,被美国艺术史家萨默森(David Summers)称之为“后形式主义”。

 

失控的“模仿”

 

对于当代艺术,艺术是形象的还是非形象的可能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艺术是否仍然继续承担著某种“精神性的秩序化力量”?  人们还未来得及去验证现代艺术的此种承诺,就已经面临了当代社会的再现形式危机。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再现方式就被称做“拟像”。艺术家将文化产物如摄影图片、广告形象,历史图像,等当作自然来加以模仿凑合,旨在模拟一种并不存在,但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构世界。

 

“拟 像”促进并摇动了现代主义的基础,影像的复数性及可再复制性不但挑战原本具有“独特氛围”的艺术品,也质疑了艺术相关的权威,客观,原创,独一等人文立 场,导致了传统精致文化的衰败。在数位网路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介本身比其所传递的内容更加重要。作为感官的一种延伸,瞬息万变地营造虚拟世界,使其具备了 完整和谐的情景。几乎可以超越具像使世界迈向同一。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将此种现象称为“超真实”(hyperreality)。他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模仿,复制或抄袭现成品,而是如何用‘真的’ 符号去取代真实事物”。

 

以此,人类的经验出现了另一种被意识创造性支配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就其现实性而言, 虚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这是一种正向虚拟;二是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拟,如超现实主义, 是一种高层次的,具现实意义的正向虚拟;三是对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这是一种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虚拟,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产生扭曲的反向虚拟。

 

虚 拟与现实的关系,主要问题在于虚拟与现实的分裂或对立,无论社会或个人,如在虚拟与现实方面发生了脱节、分离甚至冲突,就会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虚拟经济 与现实的分裂引发“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的分裂会误导政治走向,或引发政治不安;虚拟文化与现实的分裂将会引发文化冲突;虚拟人格与现实的分裂将会 引发社会整体或个人的人格分裂等;而整个社会的虚拟部分与现实的分裂则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当代的社会生活之中。

 

虚 拟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实现远程显现。“用远程显现定义,却无需亲自出场”,社会存在不再仅仅意味着是物理性的,也是主体感觉性的。“虚拟就是真实”。问题不 再是区分本质与表象,典型与复制,而是完全消除这些区分。没有模仿的问题,问题只在于取代真实本身的真实的“符号”。虚拟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成为社会生 活的一部分。虚拟之所能以与现实世界平行不悖,在于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实际的、功能的。人类不仅可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也可以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 界里。虚拟让我们看到物质性的技术在当代社会可以渗透到人的心灵,成为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部分。

 

对于“拟像”理论,法国哲学家布希亚 (Jean Baudrillard)说:“符号可以指出深处的意义,符号可以与意义互相交换取代----不是非真实,而只是虚拟物,在一个失去了参考的氛围,不再是 与真实之间的交换,而是自己与自己交换”。布希亚的预言式宣告不仅仅是在视觉领域,也完全转变了传统的社会沟通方式。什么是现实中存在或感觉得到的真实不 再重要,无处不在的视听屏幕渐渐模糊了什么是真正发生的,什么只是在视网膜上被刺激的。更有趣的事实是,如果 “异化是假装没有拥有自己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那么虚拟则是编造自己拥有事实上并不拥有之物”。

 

“拟像”的真正危机,正是它作为一种再现形式,模糊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与虚构世界的界限。真实的世界渐渐的消隐和被遗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