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6-22 10:05:3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英二 点击:
当代艺术史学始终是在“语言转向” 与“图像转向”的张力之间摸索化解“形式与内容”、“文本与情境”间的复杂关系。把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研究结合起来,被美国艺术史家萨默森(David Summers)称之为“后形式主义”。

“拟像”的再现和危机

 

让 我们回到帕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如是说:“有一种说故事的人,他什么都说。他的品质愈坏、就愈无顾忌,他什么东西都模仿,他觉得什么东西都值得模 仿。他所以想尽方法,一本正经,在大庭广众之间什么东西都模仿,包括我刚才所提到的雷声、风声、雹声、滑轮声、喇叭声、长笛声、哨子声、各种的乐器声,他 还会狗吠羊咪鸟鸣。所以他的整个体裁完全是声音姿态的模仿,至于叙述那就很少” 。《理想国》给这万恶之源的一类人起了个名字,称之为“模仿者”。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别人的事,因为模仿停不下脚步,它不断唤起新的模仿,把主体多重分 解,这个连锁反应下产生的就是一种社会的无次序状态。

 

帕拉图的预想是不是今天的现实呢?

 

艺术终于了结了一场与现代主义的热 烈拥抱,今天是电信传播媒体图像压倒了我们,由新的“虚拟审美”来完成这个世界的“再现”。于是,事实不必在场,“拟像”与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共舞,一步 步的侵蚀所有传统中再现的真实与信念。一直以来所相信的真实与虚幻之别,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感,记忆,期许以及关于理想和希望,都散失在拟像的虚无之中。

 

然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对其形式关系的反应,这既是视觉反应,也是情感反应,当触及含义时,更成为思维反应。这一切 正是符号在往返的意指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推进能力。“符号”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表意能够涉及那些隐喻、类比、蕴意、传播、反馈、交流等环节,因此它的所指就 常常具有文化,社会和政治意义。重要的是,它同样也能使虚拟场景获得意指的递进和含义的深入。因此,“拟像论”带来的不只是哲学上的跃进,包括种种的“终 结”理论,还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当虚拟的“物”主宰了现实的“人”,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就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社会冲突,金融危机、两极 分化、社会病态等等过程。由于真实和影像的区别已无意义。更使传统的“意识型态批判”失去用武之地。因为后者正是著力于现实进行意识型态的解密,以揭发隐 藏的或是扭曲的真实。

 

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为此提出了“建构论”。在他那里,“再现”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实践”,是积极的建构(construction),而不再是消极的反映 (reflection)。也就是说,再现并不需要如实反映真实,而是给我们建构出一种“真实的效果”。借此,虚拟被赋予的意义也就可以参与社会、政治、 经济力量在符号建构意义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也有了批判的空间。

 

然而,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趟一个充满怀疑的虚拟世界,为什么不去接触“真正的 真实的现实”呢。艺术真理不在于感性世界的模仿,或静态的感性表达,而在于一种与真实世界互动中的感性关联。艺术回归社会,有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有助于形成虚拟与现实的正向运动。但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状态,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永久状态,所以,正向的或反向的虚拟,虚拟与现实之间动态和谐的实现,仍然取决于每个个体的自身选择。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