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几种模式 2011-07-15 10:18:13 来源:中国艺术家批评网 作者:佟玉洁 点击:
中国到底有没有女性主义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在美术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女性主义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于是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女性主义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所谓的伪命题涉及到了女性主义范畴的一些相关的概念,比如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等概念。

 

中国到底有没有女性主义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在美术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女性主义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于是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女性主义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所谓的伪命题涉及到了女性主义范畴的一些相关的概念,比如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等概念。关于女性主义的命题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我在给靳卫红(1)的一封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女性主义它不是一个伪命题。这里包括了与女性主义相关的话题。有两点可以证明:一、只要是女性成为性话语的主体它就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二、只要是建立起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话语自己的阐释系统,它就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概念的真命题还是伪命题的争论,实际上是要解决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是否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是否具有了独立的文本性的叙事方式?而这些问题是建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艺术批评话语机制的前提。

 

在涉及到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艺术批评话语实践中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性的概念。中国最早的性概念是指人的天性或者本性。随着文化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介入,性概念开始接近了作为人的生理行为的欲望本能。在西方,性话语的博弈表现在性是Sex(生理性别、性的欲望)还是Gender(社会性别)上。在父权文化体系中的性别建构的前话语里,性等于生理性别的话语霸道渗透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女性一直处在性话语的被动的地位,从这一点来看西方与中国本质上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艺术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从性话语的主动出击开始的。即解构性等于生理性别的男权话语的霸道,建立跨性别的多元文化的话语机制。

 

作为大概念中的女性主义艺术,可分为广义的女性主义艺术与狭义的女性主义艺术。广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是指跨越性别的艺术主张或者是艺术面貌,它包括了酷儿政治的女性主义艺术,也被称为后女性主义艺术;而狭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是指颠覆男权话语的的艺术主张或者是艺术面貌。其中包括了性别政治、身份政治的女性主义艺术,被称为前女性主义艺术。伴随着世界女性主义思潮并受其影响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艺术实践,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85美术思潮。由于中国与西方世界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话题同属于女性性别压迫的问题,中国人的性概念生发出来的多重的性话语,也为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带来了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阐释系统。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与男权话语严重的对抗性,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多维度的政治理念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对抗与对话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一个显著的特征。与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实践相对应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至此,由中国本土文脉中生产出来的女性主义创作与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也传达出不同文化信息,这其中包括了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生态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人性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现实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和后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等等。它们之间,交叉重叠又彼此独立。

 

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强权(zheng)治,是中国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出发点。并且利用西方的女性主义的性别意识、性别视角和性别方式等流行话语,去发现和支持女性的性别艺术。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又分为男性气质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与女性气质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女性气质的女性主义公开自己的艺术批评的主张,强调女性特质的感性批评。关注点放到了女性艺术中的生命经验的体悟。属于较温和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一种是男性气质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属于激进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强调非女性特质的理性批评。关注点放到了与父权文化对抗的女性性别主义艺术的建立上。无论是女性特质的感性艺术批评还是非女性特质的理性艺术批评,都凸显了女性的性别主义。二者殊途同归彰显女性文化的社会差异性。或者说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强调的是差异政治。由女性性别身份建立起来的差异政治,始终把女性的性别意识看成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性别意识建立的同差异政治,包括了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艺术,女性性别主义艺术。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艺术被划分到了女性性别主义艺术的范畴内。女性性别主义艺术和女性性别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发展的初期,为建立和发展女性主义的性别政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制造的差异政治,利用父权文化的二元论的游戏规则,即性别生物论的基础与父权文化抗争,最终很难达到性别主义的政治理想。中国的性别主义女性主义面临的尴尬是,中国女艺术家很难认可性别主义艺术批评。她认为女性性别的艺术展览,让女性艺术家再次边缘化。因为性别本身的强调就具有性别歧视的成份。有的女艺术家甚至在访谈中公然声明,我的艺术与性别没有关系。让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深感困惑。尽管如此,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批评,是中国批评界唯一认可的女性主义批评。

 

中国的性别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几个误区。第一,艺术批评话语建立首先以性别为基础。性别概念的提出有着几千年性别压迫的政治模式。在性别概念基础上产生的性别主义的两分法,依然是男权的话语模式。利用男权话语模式质疑男权话语主导的世界的性别秩序,显然是达不到颠覆男权话语建立的性别秩序的目的。第二,女性主义批评得以确立的前提是性别身份。实际上在为自己的性别批评立场进行标签化。如果说性别身份曾经带给我们文化的焦虑感,那么性身份的可变性也为我们带来文化的兴奋感。因为性身份是不确定的。而性别身份则是被建构起来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文化行为。《圣经》里的亚当,是上帝创造出的男性的性别身份,而夏娃是亚当创造出来女性的性别身份。如果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强调自己的性别身份,无疑,成为男权话语的他者,丧失了话语权的主体地位。第三,从自然性别到社会性别强化女性身份,以鲜明的性别意识介入艺术。自然性别的强调实际上是性别生物化的一种做法。而社会性别建构的不确定性目的,是为了淡化女性的性别身份。但是把性别身份作为性别意识介入艺术的路径,恰恰暴露出我们的陷入男权话语的怪圈,最后成为肢解自身话语主体地位的怪物。最终女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成为了生物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家。

 

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实践中显得十分活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其实,即便是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有不同的艺术批评理念。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接受了西方的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之后,成为了一个男性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他们扮演了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角色,做展览,做批评。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是他们的做艺术的出发点。但是有一点值得怀疑,男性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是否真的能够承担对男权话语制造的性别歧视进行批判?这一点也是艺术批评家段炼先生所质疑的。段炼先生说:

 

男性学者没有条件和资格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因为男性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特殊视角和思维方式,更不具备女性主义者的政治图谋(political agenda)。不过,男性学者却可以研究女性艺术,尤其是从男性视角去研究女性艺术,就像中国学者可以研究外国文化一样。(25)

 

所以。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究竟是女性性别主义还是男性性别主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男性性别的女性主义掌握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主流话语权。从中国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的艺术批评的实践中可分为两类人。

 

一,女性性别主义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性别主义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存在方式。在中国,有一种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经常以女性的性心理,性道德解读发生在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同时他们以西方性别主义女性主义的艺术实践为艺术批评的背景,参照发生在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实践做展览,做批评。在一定意义上给予女性主义艺术政治秩序的建立以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在解构由男权话语制造的美术史中女性处在被看的地位话语霸道以学术上的支持。由于在中国生发出来的女性主义艺术很难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建立相应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艺术理念与行为方式大庭相径。所以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们,在解读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很像在解读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当他们看到了在中国发生的女性主义艺术,是熟悉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模式,便以为这是最好的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其中,解读的激进与语言的花梢,完全套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使用高频率的词汇,诸如女性意识、女性视角等等。不能真正的还原中国女艺术家创作文化深层的思考。还有一种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在做女性艺术展览时,把关注点放到了作品的材料、手段与技术等方面创新上,尽管有些参展的女艺术家的艺术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但是作为策展人的男性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缺乏政治的敏感与思想的清晰,展览的作品选择与展览的主题设计不兼容,自相矛盾的主题辞无法达到展览的预期效果。所以,正像中国的男性批评家所说的,男性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很难建立颠覆男性话语的女性主义艺术的批评话语。而问题是,男性性别身份的批评家,是否真正的接纳中国女性主义艺术?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