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400个科学家6 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 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据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卢嘉锡先生主编,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末,顾问38名,编委41名。记者发现,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宋代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多年致力硅酸盐文物材料科学及古陶瓷鉴定研究。他告诉记者,《陶瓷卷》由著名学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研究员主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但其中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它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