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8-23 11:57: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唐昕 点击:
艺术生态的产生围绕的是艺术本身的属性和价值: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生态格局构成围绕艺术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部分:其一,围绕“艺术创作”包括艺术家、批评(含媒体)、展览、美术馆;其二,围绕“艺术市场”包括画廊、拍卖、基金会、收藏。这两部分的核心则分别是:想法和钱。想法和钱如果能实现完美

 

从长安街到798

 

泰康顶层空间初创,公司和领导对我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两年中可以随性地策划展览,热情和精力得到有效释放,从前举办展览的渴望缓解了许多,渐渐增加的却是更多的疑问:做这么多展览的目的是什么?泰康花这么多钱做展览干什么?泰康能得到什么?回馈社会这种缥缈的说辞能让空间在企业内部存在多久?798 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有更好的条件做我们办不了的展览,泰康顶层空间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几个问题习惯性地跳了出来:泰康人寿要什么?有什么?能付出什么?我们这个公司内部最小的部门,能给公司什么呢?

 

这几个问题最好回答的是后面两个:它有钱,能出钱。它要什么呢?投资、产品、慈善、回馈社会、美术馆,都可能是公司对艺术的长期需求、愿望。在这个庞大的金融企业里除了陈董没人愿意看什么当代艺术展,每次展览都让其他想在这儿开会的部门牢骚满腹。原因很简单:展期一个月,每天看不见人来参观,他们开会也不能用。展出的内容常常也让他们无法接受:这些东西是不是有失公司体统?客户看见了对公司怎么看?他们态度真诚,担心此事对公司前程有影响,情感真切。有时,有人利用当天展览关闭后的时间在里面开会,便先要对作品进行一番处理:拿桌布把作品盖起来。或许他们真的很难面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更不知道他们内心怎么看我:一个成天跟污七八糟的东西和人搅在一起的人。有时,他们到高层领导那里告状,对于公司里一个只花钱不挣钱的人,尽管高层也不甚理解我存在的必要性,也不喜欢展览的东西,但因为对陈董的远见卓识深信不疑,他们都坚决服从陈董的安排,耐心平衡每次的矛盾。所以尽管不怎么受欢迎,在公司楼上办展览的日子我也没觉得太为难。

 

了解陈东升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坚信经济发展后文化的繁荣。他喜欢艺术,喜欢美术馆,经常利用在国外出差的机会带同去的员工参观美术馆。对于有些国外著名美术馆就像纽约MOMA 现代艺术博物馆,最初是由民间力量建造的非常推崇,流露出对于大文化能力、大气魄的赞佩。他常说,泰康未来要建造自己的美术馆,话语中充满对泰康未来发展的憧憬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由于常常与在京的使馆人员交往,有几次到欧洲办展览,我对西方艺术的社会化程度,对西方企业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是大企业或金融企业的艺术收藏也略有了解。以陈董的气魄,建立泰康未来的美术馆是他的梦想,这应该就是泰康人寿想要的。

 

虽然没有正式的会议或成文的工作目标报告,“为了泰康未来的美术馆而努力”还是成了泰康顶层空间明确的长期工作目标,建立有意义的收藏也就成为首要任务。2005 年我有了一个同事,虽然公司只跟他签了临时工作合同,但毕竟这个部门不再是我一个人跑单帮了。

 

如果说2006 年到2008 年当代艺术价格短时间暴涨让人记忆犹新,那之前的几年画廊和展览机构的飞快发展也恍如转瞬之间。正在我们寻找方向的时候,仅两三年的时间798 就成了北京的当代艺术中心,规模巨大而且非常专业。各种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而漂亮的、高大宽阔的展厅,和不知哪儿来的大量资金,打造出一个个宏伟制作的、极其国际化的展览。与它们相比,远在长安街畔的泰康顶层空间看起来“偏僻”、孤单,物理空间也完全不专业,不再被人想起,我们有点落伍了,有即将被人抛弃的危险。

 

北京的画廊数量猛增,竞争日趋激烈,对空间的硬件、资金、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帮公司买东西,泰康顶层空间展览怎么办?明确了与公司的关系,有了长期工作方向,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好像我们光是作为一个企业的艺术品收藏部是不够的。习惯性的问题又跳了出来:泰康顶层空间要什么?有什么?能付出什么?

 

2006 年年底我们搬到了798 ,藏身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展厅、办公全部面积只有100 平方米,但是泰康顶层空间步入了新阶段。不是因为迁到798 ,而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有了自己的空间理念——鼓舞与激励:鼓舞艺术实验精神;激励年轻艺术家实验探索。这个定位使我们找到了自己在艺术界的努力方向,隶属于金融企业的同时,自身也是独立的,是一个研究、支持实验艺术的专业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区别有二:其一,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服务对象,泰康是我们的服务主体;其二,我们是以支持赞助而非交易为目的的非营利机构。这一年我们为公司买到了很多件好东西,孟禄丁、张群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肖鲁的《对话》等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