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8-31 10:20:13 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
他是北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的课在北大几成一景;由于其前卫观念,他曾长期备受争议。他想做的,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对于艺术的理解可以反映对当代文化的理解。

人人都想听他讲课

 

如果你到了法国,首先去的是卢浮宫,而不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证明你所在的文化还不是最先进的文化。因为卢浮宫代表着西方封建时代的旧艺术,而代表现代艺术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才是最有创造力的地方,才是人类精神的前沿。

 

朱青生不大喜欢保守,他喜欢先锋、前卫,尽管这让他饱受争议。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北京大学里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成为学生口中那位风度翩翩的教授。

 

朱老师人长得帅,个子高,戴着黑框眼镜,对学生特别和蔼。有时在校园碰到他跑步,他还会停下来和我们闲谈几句。一位北大学生这样回忆朱青生。

 

从1985年开始,朱青生就开始在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通选课;如今,这门课让广大学子趋之若鹜。由于过于火爆,有的学生选了四年都没选上。

 

曾有学生这样写道:朱青生的课在北大几成一景,永远都在大教室,永远都是可容500人的座位,最后挤进的是800人,明晃晃的日光灯下那种人头攒动的凶猛劲是我旁听朱青生艺术课的第一感受。听朱青生课的第二个感受是,在他高大的身材、洪亮的嗓音下,按捺不住的对现代艺术的激情……令你由衷地感叹:艺术原来就是这样逼迫着我们不能变老。

 

还有学生对朱青生上课的大教室十分着迷,这位学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偌大的教室,一上课,灯一关,全场黑暗。只见投影仪亮了,朱教授开始讲课。有时候,射灯他不用,就让大家在烛光里看希腊雕像,那感觉太棒了!

 

老朱二三事也几乎在每届学生中流传。

 

由于上课教室的最大容量是500个座位,可是多年来,每期学生总在600人以上。朱青生决意解决这个问题。他专门请人编程,根绝某种平均分配原理,排出一个学期每人每次听课的座次,让学生们领号码,按照黑板上的座位分布图落座。担心席地而坐的学生受凉,他又专门订做了一批舒适的蒲团。

 

而考试,则更是别出心裁。不是让你在齐白石给毛主席画像时什么掉在地上?画笔?眼镜?帽子?中做选择题,就是让你提问题笔记讲义里能作出答案的问题,零分;越是找不着答案的问题,越得高分。

 

也许,这些争着抢着想选到《艺术史》课的学子们并未想到,站在讲台上风度翩翩的朱老师,在15年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之时,也会和他们一样,在不上课的空闲时间,跑去选课、听讲、记笔记,甚至课下还要问问题,即使曾被看成是作秀。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