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9-08 09:49:29 来源:ART概 作者:贾佳 点击:
2011,中国版画80年,又逢中国版画年。从年初开始便有一些版画的展览陆续展开。最近更是好展览此起彼伏。今日美术馆的《古元版画作品展》、中国美院《第十九界全国版画作品展》、更闻悉匡时拍卖设立版画拍卖专场,有很多老艺术家的绝世精品悉数亮相。

现在很多版画创作还停留在表现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唯美画面,社会大变革、大众关注的焦点、社会的热点在版画创作中几乎得不到什么反映与体现,所以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与关注,当然就不会在艺术市场上得到相应的位置。如果按照传统画种划分的话,版画家应该跳出所谓的“什么是版画”、“版画的本体语言”、“版画的界限”等版画圈自己制造的学术问题的争论,以艺术家的视野与心态进行艺术创作,需要版画方式时就得心应手地使用,不需要时,不再拘泥于所谓画种、界限而自觉的放手。

 

版画在古代是士大夫袖中的雅物,可以放置在案头、枕边,版画的美就在于它的刻印之美,就像中国画之美是笔墨之美。如果我们强调单一的空间承载与视觉冲击,那版画后来有一个姊妹叫数码喷绘,我们为何不请这个自家姐妹来帮版画解决一些这样棘手的问题呢?原因在于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种类就是它也是用手创造的。如果说绘画不强调用手描绘,谈绘画还有意义吗?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思想的深度!

 

可见,版画的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在于能保留版画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不需要追逐到当代艺术的风口浪尖。如果非要追问到它是否被“边缘”,也许艺术本身就是边缘的。它不同于衣食住行,它是一种精神化的活动。中国美协把今年定为版画年对于提高业界和民众对版画的认知度以及版画自身的提高和发展相信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版画的商业性

 

由于艺术作品的简单印刷锋芒突出,市场泛滥,致使对版画一知半解的人们脑中的版画概念更为模糊,分类也极为暧昧;名家版画商业运作备受争议,屡屡成为饭后谈资;原创版画市场运转像个耄耋老者,运行缓慢,困难重重。

 

大致分析,现代人对版画的概念理解有三种:一是作为复制技术的版画。具有实用功能的印刷技术,也是一种传播手段,即传统的大众版画;二是造型艺术的种类之一,即传统意义的创作版画;三是在现代艺术理念关照下的,依据传统版画复数性或间接性等元素拓展出的综合意义的版画。艺术的商业印刷品是属于第一种,现在的创作版画就是第二种,第三种就是比如徐冰的作品,就是以版画的复数性为切入点,“尽可能纯粹版画的语言”,如《析世鉴》以文字为基础,以复数为手段“冲破艺术品总是一个固定结果出现的一般认识,揭示出艺术存在的另一隐藏的但却真实存在的方面”。他的另一幅作品《长城拓印系列》则是对印痕概念的扩展,他把对版画外延认识进一步扩大。

 

现今,艺术市场上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油画和国画,凭借版画本身“复数”的特征,印制出1—200张限量版的作品,本人签名后,价格从前几年的两、三万元到现在十几万元不等。这种现象是艺术市场的必然结果。普通艺术受众或者说消费者,是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的艺术原作,又有很多人已经不接受简单的印刷品了,限量手工制作的版画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所以这也是个正常现象。但这种纯复制性版画,并不是版画创作,它和我们所谈的版画并不在一个范畴。

 

而就市场的角度来说,某个艺术家的版画作品价位相对于他的油画或者国画作品,对于收藏者来说是件好事;同样是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本来花100万才可以收藏一件,但现在可以收藏数十件,艺术的一个特性就是需要传播,有更多的爱好者收藏自己的东西,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好事。

 

名家版画的商业运作之所以备受争议,不能否认商业运作的优势。就内容而言原创版画肯定没有名家版画的竞争力强,但在价位上要比名家有优势。名家版画价格高,很多人接受不了。原创版画家若坚持创作,有了数量,价格也适当降低,自然会吸引很多收藏者。

 

通过对三版工坊的创建者满开慧女士说她们主要业务也是版画复制居多。由于复制是一种简单的程序,某个艺术家的油画卖的比较好,供不应求,就会通过版画的形式来推广。但这种版画复制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让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印刷复制,而是把一些艺术家的原创稍做改进,让它更接近版画的语言和画面效果,版画语言是简练而概括的,三版工坊将版画独特的语言与作品本身的语言做一个融合,两者相得益彰。

 

满开慧说:“我们所追求的还是把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来推广,我可以邀请艺术家来共同合作,我去做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艺术家只要专心创作,这样他们没有压力,又能创作出有灵魂的版画作品,这是我做工坊的一种新的模式和理念。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把版画创作当作一门艺术创作。为艺术家提供好的场地,用各种方式去实现他们的创作灵感,这是我创办三版工坊的初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