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知道我画的是什么,但必须知道我画的不是什么 2011-09-20 14:59:5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采访/杨述 整理/李小溪 点击:
刘宇是一个典型的靠激情和行为来宣泄和释放的艺术家,在他那里没有讲究的制作,也没有讲究的经营,有的只是急切的泼洒和无法抑制的呈现。他总是想让他笔下的颜料超越被动的描述而迸发出内在的放纵,将内心中的躁动与颜料的质感、笔触的运行融为一体。

杨述:出国后第一次回来参加艺术活动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感受?

 

刘宇:2001年回来参加第一届成都双年展。那个时候在国外已经听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事情,而且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也开始有影响力。但是国内展览的操作模式,对我来说这些概念还是很抽象。这次成都双年展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开的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架上绘画),而且是第一个民间与官方混搭的大型展览,所以我回来参加这个展览的时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当时艺术圈的各路英雄好汉都聚集在一起,我印象很深。

 

杨述:那时候做了一个很前卫的作品。

 

刘宇:是的,可以算是行为艺术,是照片与影像的结合。那个时期除了画画之外,开始对图片很感兴趣,有一些偶发的想法,也得到了主办方的支持,而且当时的展览主要还是以架上艺术为主,所以这个作品做出来以后反响还是很不错。

 

杨述:这种类型的作品在你2001年从法国回来之前有没有类似的尝试?

 

刘宇:2000年左右开始接触电脑,对照片的photoshop很感兴趣,当时创作了很多组合图片的作品。

 

杨述:01年左右的艺术状况跟现在是无法相比的,当时的巴黎和中国对比起来哪些对你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刘宇:欧洲在上个世纪经过了很多艺术流派之后,在我到巴黎的时期已经变得很平淡了,已经不会再产生大的艺术运动了,也看不到很刺激的事情。中国当代艺术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气氛对于在法国待了很多年才回来的我感觉非常新鲜,所以觉得能卷入这个浪潮也是很高兴、很刺激的事情。

 

杨述:对于你们这批人,像陈丹青等等80年代就出国的人应该算是第一批了,除了老师辈的公派出国的以外,再早一点的话像彭万墀、赵无极等,他们跟你们应该有非常不一样的状态。

 

刘宇:早期留洋派是徐悲鸿、刘海粟这些人,因为当时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所以学习艺术的人都选择去巴黎,那个时期其实现代艺术已经很流行了,虽然就资料来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还是有一批人像林风眠还有有现代艺术的创作,但是中国解放后的官方立场,现代艺术就在中国完全终止了,实行的是徐悲鸿  和苏俄那一套写实主义体系。他们当时在巴黎学习的时间也很短,也无法了解真正的现代艺术,真正了解并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应该算是赵无极、彭万墀这批人。彭万墀作为四川人,老前辈,六十年代移民巴黎。他也算是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家中的奇人,他一生的经历非常有意思。我大概说一下,因为我跟他比较有缘分,算是有些了解。他1949年跟随父亲到了台湾,曾是“五月画会”的发起人,60年代定居巴黎,应该是第一个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人,很了不起,但是后来就慢慢淡出了。

 

1985年彭万墀先生当时作为客座教授在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四川美院等院校做讲座,放映了很多幻灯片,对我们了解西方艺术有很大的帮助,当时没过多久我就出国了,所以到那以后我就跟他接上头。 我一直跟他有些来往 ,特别是后来有些艺术学院的老师到巴黎时,我就带着他们去拜访他。98年的时候有一件大事,他手头有很多古典油画和印象派的小作品,还是很具规模的,当时台湾故宫博物馆想收藏他的这些作品,但是他还是想把这些艺术品捐献给大陆,毕竟那时候资源有限,于是我就陪他去上海美术馆谈这个事情,但是没有谈成。

 

(我们这批80年代中期出国的人,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在学校接受教育讲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等就到头了,到了西方一看,整个人都被搞蒙了,当时我在图卢兹美术馆第一次看到装置艺术的时候,就完全搞不懂那些石头、树枝   ,垃圾堆在展厅是什么意思。)

 

杨述:85年你出国的时候,国内刚好在经历‘85新潮运动,一个学习西方的艺术思想的解放运动。你当时到法国图卢兹后那里的体制对你有什么影响?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