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都双年展主题阐述 2011-09-22 11:57:3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作为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举办的一个综合性(艺术、设计、建筑等)展览,2011成都双年展将主题确立为“物色•绵延”,意在向人们表明:我们的世界是由心物构成的可见世界,我们提倡的现代田园城市是使这个世界朝着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要求发展的社会环境。

作为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举办的一个综合性(艺术、设计、建筑等)展览,2011成都双年展将主题确立为“物色-绵延”,意在向人们表明:我们的世界是由心物构成的可见世界,我们提倡的现代田园城市是使这个世界朝着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要求发展的社会环境,“绵延”意味着人类文明在延续中的演变,其中更是对这个环境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文化与艺术层面的提示与建设。

 

2011成都双年展,立足成都背景和中国特色,拟邀欧洲、美洲、亚洲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名中外艺术家参展,涉及美术、设计、建筑、戏剧、民间艺术等多方面领域。根据市场经济背景下现有文艺体制的特点,2011成都双年展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坚持学术性和影响力的有机结合及互相促进,为之后的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奠定高水准的基础。

 

策展理念:物色-绵延

 

物色: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婉转”、“与心徘徊”是在揭示创造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绵延: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提出的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相对于用钟表度量的“空间时间”而言。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柏格森认为唯有在不断积累的记忆中方有可能存在,其要义在于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物色-绵延:

 

2011成都双年展是在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举办的一个现代性展览。“田园城市”首先指向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个物质层面,一个精神层面。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到:“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种社会,使人人享有艺术和文化,并以某些伟大的精神目标支配着人类的生活?”

 

“田园城市”并非只是一个城市形式,还被希望有一个城市精神与之相匹配。这也完全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中提出“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田园城市”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在时间中的空间变化,还应看到观念之间就如同物质对象之间一样也存在着同样明确的区别,这样把思想同化为物体其实就是把不占空间的存在作为空间来理解。并且,两种空间“具体绵延的各种因素是相互渗透的”(柏格森)。在后现代文化理论中,绵延在不可见层面上的变化比在可见层面上的变化更为惊人。

 

201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定为“物色-绵延”,正是意在向人们表明:田园城市是可见的空间变化,绵延正是对这一空间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文化、艺术等空间的不可见层面的提示。“物色-绵延”之“物色”即是在人类意识中对“田园城市”的呼应,这里的“绵延”意指传统的过去性以及当下性的存在。“物色”借中国词汇,与建筑展的“物我之境”以及设计展的“谋断有道”相契合;“绵延”在现代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与艺术展之“溪山清远”的古今之思相暗合。同时,“物色”与“绵延”中西合并、古今相交、巧妙互渗,作为成都举办的双年展主题,又共同构成了对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真实而有力的注解与呼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