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22 14:19:49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作者:段子迎 点击: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晚6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场内座无虚席,“超有机”第二场高峰对话在此热烈开场。王璜生馆长作为主持人,简单介绍对话嘉宾:来自纽约的艺术家凯文-克拉克以及中国艺术家徐冰。他们作为本次“超有机”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首先介绍了各自的代表作品。

 最后克拉克讲述了以9-11为背景的作品。9-11发生时,克拉克在德国制作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化学家的肖像,远距离地被告知事件的发生,当时他的孩子就在离事件不远的地方。回国以后,他随即将朋友麦琪对事件的叙述用录音机保存下来。后来,他又将麦琪所拍摄的事件现场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创作了如今的艺术作品。麦琪还保存了9-11-的一些灰烬,被放置在花店的箱子里。如今10年过后打开它,就像回到了9-11现场,里面有遇难者、机器、建筑灰烬的味道。

 

延续克拉克对9-11灰烬的诉说,徐冰开始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何处惹尘埃》。首先,展示了9-11事件发生前后的对比图片,视角就是他在纽约的工作室。徐冰亲历了大楼倒下的那一刻,当第二架飞机撞击,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事故而是一个事件。他那时并没有感到恐怖或紧张,因为画面太像好莱坞大片了。实际上,那瞬间他脑中的画面转到了离开中国前的北京——从今天开始世界变了。事件发生过后,最让他感动的事是纽约一位家长所说的话:“双塔倒了,我的孩子就找不到家了。”他想,面对这样一个事件,一个生者可以做什么?后来,他在双塔一带收集了一些灰尘。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些灰尘有何用。直到两年后,他读到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语,意识到他可以用灰尘来做一个装置。终于在2004年,威尔士邀他来实践这件作品。为了把灰尘运出关口,徐冰以灰尘为原料做成玩具娃娃带到威尔士,又把它重新碾成粉末吹到墙上。飘散的灰尘落到字模“何处惹尘埃”上,当字模移开,字样显现出来时,作品基本完成了。这件作品给人一种美感、安静感,和一种深深的刺痛感、紧张感,好像一阵风后整个世界都会变化。他开始反思人对物质的态度——精神和物质,到底哪一部分更长久、永恒和重要?9-11虽然是邪恶的,却给人类反省问题的机会。在另一方面他认为,大楼能在顷刻间化为平地,除了政治等利益的失衡外,也因为大楼在物理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是大楼自身的能量把自己摧毁。

 

随后,徐冰介绍了自己最近的工作。首先,展示了一些事件过后的图片,比如一件扭曲了的当代雕塑,他称之为“被扭曲的扭曲”。还有一架火车,被称为“鬼车”,因为救火队员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一件尚未被公布的图片是:在双塔下被挖掘出来的似地层矿石的东西——一共三层,每一层都是一层楼房。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邮票大小的A4纸被保存下来,上面的字迹还清晰可辨。文字坚硬的存在使他对物质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徐冰在这些遗物中得到了一块编号为M26的纪念物,他表示要把这件纪念物运回中国,因为在这次事件中,有100多位华人丧生。

 

两位艺术家在个人陈述结束后,开始真正的“对话”。徐冰询问克拉克在库伯读书是哪一年,得知答案便打趣道,当克拉克在库伯读书时,他还在农村当农民。不过,虽然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都在做当代艺术。徐冰将别人问过他的问题同样抛给克拉克:装置中的灰尘与普通灰尘在视觉上有什么区别?艺术家为艺术品辩护或捍卫是有必要的吗?比如DNA肖像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图像到底与基因有何关系?克拉克用自己去故宫观赏书画的体验来回答:书法是美的,但每个字都有其意义,而他的DNA图示有具体遗传学的字母存在。徐冰继续解释他的问题,与克拉克探讨是否艺术家需要创造一种有效的艺术的语汇。有趣的是,东西方语言在互译中产生的差异让问题又悬置了下来。徐冰进一步问他,如何看待概念艺术的弊病,如双年展中很多作品看上去很枯燥,总需要用语言诠释。克拉克的解释中有一点可以说明,那就是艺术如果能让人惊讶并产生疑问和思考,就是重要的。当回答艺术如何面对历史主题强烈的符号指向时(如重大历史事件9-11),克拉克承认艺术的能量是渺小的,但他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使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的淡化来重新延续记忆和思考。

 

克拉克感兴趣的问题是,徐冰的作品在观众的反映是什么,徐冰回答,这在东西方有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他把西方的重大事件作为材料,用一种东方的禅语来进行诠释。上海双年展本要展出该作品,由于主题的敏感,而换成了其他作品。克拉克认为,东西方艺术思维的不同来源于杜尚,杜尚注重那种艺术与观众互动的过程,这种观众对于作品的反映与思考给作品增添涵义。而徐冰认为,杜尚其实是“玩”禅的大师,禅代表着无处不在的生活态度。杜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产,但也让我们留在了一个悖论的轨迹中。克拉克说,正是因为怀疑才给艺术可能性。

 

对话在观众与艺术家互动中结束,两位艺术家针对观众的问题解释了自己的观念。虽然在这场精彩而有趣的对话中,不难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和由此产生障碍,但也正如王璜生馆长在结束时所说的,“这才是一场真正的,东西方的对话”。

 

 

 


【编辑:冯漫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