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徐冰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晚6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场内座无虚席,“超有机”第二场高峰对话在此热烈开场。王璜生馆长作为主持人,简单介绍对话嘉宾:来自纽约的艺术家凯文-克拉克以及中国艺术家徐冰。他们作为本次“超有机”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首先介绍了各自的代表作品。
凯文-克拉克述说了自己如何对DNA(基因)发生兴趣,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创作的过程。1989年,克拉克进行一系列肖像画创作,他曾经做的照片拍摄的项目是,用4年时间拍摄美国各国的人坐在同一个红沙发上的不同肖像。渐渐,他对这种陈词滥调的形式丧失兴趣。他所探索出来的一种新肖像表现形式是:用基因代替人的外观。基因代表着一代代先辈的累积和演进,可以跨越时空。他也提供了自己的基因样本给研究项目。接下来,他列举了一些作品。在他的自画像中,他自己的DNA符号在背景中隐隐出现,而中央的两个提面包篮子的妇女背影表现死亡讯号的远离。他说,因为当时得了急性阑尾炎,有差点死掉的感觉。他并不想像博伊斯那样表现重生,而是表现一种“离我远去”的感觉。另外一件作品是《诗人之血》,他所用的是真正的诗人的血液。此外,他还做过一些名人的肖像,例如白南准、博伊斯。白南准的肖像运用了照片反影和曝光效果的结合,由于白南准常在喷泉旁驻足,喝泉水来自我治疗,所以他使用了喷泉的图示。克拉克在纽约库伯联盟艺术学院上学时,有机会接触很多著名艺术家,他所在学院的哈卡教授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有很好的交流,其中就包括博伊斯。毕业以后,克拉克去德国做博伊斯的助理。博伊斯去世多年后,他开始做博伊斯的肖像。他与德国柏林实验室合作,从博伊斯的指尖脂肪获得了DNA,在图像上他使用博伊斯曾在自己作品中使用的动物,如驴和兔子。他认为,这种象征性手法可以体现博伊斯的个人特质。除此之外,克拉克还受个人委托制作肖像。他说,他做肖像选用的图像不与委托人的生活、工作或委托人自己的喜好相关(除博伊斯以外),而是出于自己的感觉判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