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远古-申红飙雕塑艺术展》媒体研讨会 2011-11-23 11:47:44 来源:99艺术专稿 点击:
申红飙雕塑艺术展将于2011年9月24日——10月25日在红三房画廊展出。 就申红飙的艺术,邀请了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媒体进行了讨论。

媒体:斗牛里有一点。

 

贾老师:对,吸收了很多斗牛的元素,那种力量,它是综合性的。还有像我们青铜器的牛,做得太好了。

 

申红飙:贾老师是行家,实际上我这个牛,说白了就是从青铜器那个牛和现实当中西班牙的公牛,还有非洲那种水牛、野牛混杂起来的,有中国的元素就是云南青铜器那个牛,这么混在一起的。

 

贾老师:但是它那个腿很壮,就是它敦实,那种力量,也就是说你根本撼动不了它,它如果很写实,按照生活原形的话,那个牛腿很长又很细,它根本就没有这种力度。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它做一些变动。

 

高燕: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在这两年当中,从去年最早的蒙古人的系列,我们这一套做下来,一路走到现在,每次都是一点一点地在变,我觉得这个过程可能痛也快乐。

 

申红飙:这个过程挺享受的,但是雕塑这个专业就没有办法,有些对象得生磕,我们就得忍着,就习以为常了。

 

媒体:你是先画出来吗?还是有了构思以后边做边想?

 

申红飙:实际上我跟别人都不太一样,我从来不画稿,我是直接想起来这个东西就是立体了,多年做立体的东西已经习惯了,比如说画稿,不如我直接捏一个,这个空间我能看到,更直观。如果变成画稿的话,我得算一下,得把这个立体我还要做点模塑,给它变成一个平面,然后反过来再举一些,非常困难,有个转换,不直接。直接用立体的思路来构思,主要是在这个专业里习惯了,比如上大学那个时候可能要先画很多画。

 

高燕:2009年六十年大庆的时候阿飙有一个作品入围了,叫《江孜抗英》,被美术馆拿去作为历史题材的。那个其实也还能看到一些雕塑语言,和这个类似,但基本还是那样一种创作。还有就是今年798艺术节的雕塑主题展,我们也有一个作品“蒙古人-坐”入围,获得优秀奖。我们就觉得不管是咱们圈里的内行人,还是藏家,还是政府机构,基本上还是有一个认可这样一个概念。

 

媒体:创作的人是不是有时候也是带有一种灵感,这个灵感一上来就随感而发,天天做这个,不可能灵感老来,肯定在你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下子出来一个特别好的作品。

 

申红飙:雕塑这个比较麻烦一点,比如说画龙点睛,你得先把龙画出来才点睛,做雕塑之前有很多过程非常麻烦。比如说做这一件作品,需要一气呵成,你得一个月保持这一个感觉,不能说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哭、一会儿乐,这个雕塑就没法做了,你得很稳定,因为它有一些过程,比如说支架,你要总不带有这种感觉,它这个心儿就不对了,上泥你不可能一下到位,得一层一层,它受技术上的约束,你得做得特别稳定。

 

媒体:就像刚才这位老师说的,那个鸟是不是就是最后的点睛?

 

申红飙:可以这么说。

 

媒体:像衬托,一个大的马做出来之后背上搁什么,找这个鸟的过程很痛苦。

 

申红飙:找这个鸟的过程费了很长时间,换了好几个。

 

贾老师:就是说他确定用这个鸟的时候可能这是一个灵感,他就想到什么比较合适,最后突然觉得鸟最合适,这个时候可能就是灵感。还有就是在作品的构图当中,灵感是很重要的,怎么表达,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切的方式的时候,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最后一下子觉得这样好,这个时候灵感就起作用了。当然制作的整个过程,大概就是你保持这种感觉,不可能灵感天天有。

 

媒体:高总,从你们和红飙的合作,你们从市场的角度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高燕:是这样,我们是两年多以前认识阿飙的,我去他工作室看,看过以后就觉得阿飙的作品对我们来讲,应该我的藏家会喜欢,因为我对我藏家的口味大体有一个了解,就选了他的作品。但是两年前第一次做展的时候,实际上没有这个展销得好,有好多的原因,一个是第一次帮他做推广,市场还相对有一点陌生。第二,我们的时机不好,因为正好是经济危机开始。

 

刚才我也说了,从后来我们销售的艺术作品来看,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有选,比如说这个大头像,有个美国藏家我们请他过来的时候,我们不认为他会选择这个,后来他就看上这个了。一般我介绍的时候会问一下藏家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藏家我印象很深,他就说真的对我触动特别大。这是我们当时选艺术家时候的一点考虑,就是我们能销售。

 

还有一个我们画廊秉承的宗旨,我们画廊有一个俱乐部,叫校尉胡同5号。我们经营的艺术家基本上全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这些人可能不是在经济销售或者商业上很前端的,但是功力都是很好,很强的。在07、08年的时候,我们不是销售最好,后来经济危机,之后美院的这些人渐渐出来。我就仔细总结,我觉得可能他们的艺术功底和他们的艺术理念真的能够用他们的艺术技法去实现,这样出来的一定是好的作品。对我们来讲,我们手里基本上是中央美院毕业的艺术家,大体全部都是从附中升到本科,然后又升到了研究生,这对我来讲可能是我选择艺术家的一个优势。

 

到现在为止,我们做了四届校尉胡同5号活动,第一届是做温普林的影像展,就是他记录的85新潮、89大展和八十年代的校尉胡同5号的一些影像,他是做史论的,所以当时有一些影像资料拿过来展。第二届是朱青生帮我做的学术主持,做的是“学院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碰撞之后会是怎么样?”我们当时选了中央美院詹先生的三工作室,以三工作室毕业的一届毕业生为主题,做的他们的展。这个论文收进了吴作人的百年纪念的论文集当中。第三届做的是谭平和滕菲的一个联展,他们夫妻两个人在美院都是学版画的,之后有了不同的发展,滕菲现在去做首饰了,是这样一个学术性的研讨。第四届我们做的是国画系陈平他们班,他们八个人,选了八大的鱼,然后把这个鱼掰成八瓣,每个人画一瓣,做了一个国画和装置的结合,也希望能够探讨,能从国画当中跟当代艺术的一些反映。明年我们就打算做第五届,正在讨论主题,基本上是这样。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