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迟到的对话——中国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困境 2011-11-24 14:37:2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郭海平 点击:
遗憾的是面对精神病人这些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多数中国人似乎并未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们依然处在以往的偏见之中,或认为是幼稚,或认为是粗鲁,或认为是野蛮。如何消除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又如何让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已是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问题……

郭海平

郭海平

 

郭海平:迟到的对话——中国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困境

[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澳大利亚)演讲稿]

 

地点:墨尔本达克斯艺术中心

时间:2011年11月9日

 

我从二00六年开始关注中国精神病人原生艺术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在这五年时间里我深入到国内多家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的艺术创作,与全国各地热爱艺术的许多精神病人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流,那些没有任何艺术经验的精神病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让我对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有了许多全新的感悟,这些全新的感悟改变了过去我对精神病、潜意识和非理性的许多误解和偏见,尤其是他们在艺术中表达出来的自由精神与纯真彻底颠覆了我大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那已不再是任何抽象知识概念组成的意义,而是一种融入到血肉之中的深刻记忆。遗憾的是面对精神病人这些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多数中国人似乎并未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们依然处在以往的偏见之中,或认为是幼稚,或认为是粗鲁,或认为是野蛮。如何消除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又如何让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已是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问题。

 

精神病人原生艺术不同于那些让精神病人依照常人的标准进行描绘的艺术作品,精神病人原生艺术是一种不受任何外界文化经验干扰,是源于作者自身内在需要和自主独立完成的艺术作品。正因为没有任何外界文化艺术经验的干扰,才使得他们的艺术语言通常都具有自己十分鲜明的独特个性。但在现实中,也正是因为他们语言的“独特”才常常使得他们受到公众的排斥和冷落。其实,这正暴露了我们今天人文生态的问题,如文化思维模式和判断标准单一,以及过于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艺术教育等。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判断标准,不仅不利于精神病人精神的康复,同时对于执行这一“模式”和“标准”的公众精神健康也都将构成伤害。所以说,解决欣赏精神病人独特艺术语言的问题与精神病人,以及公众的精神健康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今天在西方许多国家,欣赏精神病人创作的原生艺术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公众在各种原生艺术馆、画廊和艺术中心欣赏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已是一种日常的公共文化活动,这些艺术机构为生活在不同意识层次里的精神建立起了一个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障碍,彼此间的交流平等、自由,独立与开放,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精神的和谐与统一。此时,我们虽然已经明确了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原生艺术从此就可以在中国自由生长,因为在现实中依然有许多障碍有待于我们去战胜,正如以下向大家介绍的几个障碍。

 

1、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精神病人艺术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它与人内心和自然神秘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五千年前,在中国土地上曾出现过一场“绝地天通”的运动,统治者为了主宰民众的精神,他们禁止百姓擅自与天地神灵交流沟通,他们将与天地神灵交流沟通的权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他们视自己为“真龙天子”。

 

“君权支配神权”的文化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这与“神权支配君权”的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甚远。眼下,中国人虽然告别了“君权支配神权”的封建统治,但那些禁锢人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今天渴望自由的精神依然构成威胁,虽然这些威胁有许多是来自于人的无意识,但正是这种无意识却显得更加危险,因为这种“无意识”已经变成了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因为这种“无意识”就像一张无处不在的无形网。这些无形的网,时刻都在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国精神病人艺术作为一种超越世俗社会和权力的精神形态也正是在这些有形与无形的束缚中挣扎、生存的。

 

面对国内外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原生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具有自己的特点,或俯视,或进入事物内部,或穿越时空,或与神灵对话等,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如此不受约束的灵魂自然会让人感到担心,甚至害怕,因为这些灵魂有可能会扰乱了中国人的心智和社会文化秩序。而这些担心与害怕又必然会对中国的医学、法律、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觉悟到一个健康的精神应当是健全、开放的精神,而不是残缺、封闭的精神。

 

2、 美术教育替代艺术教育

 

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术教育,正如中国只有美术学院而没有真正的艺术学院,即使有,其指导思想还是美学或美术的理念。其实,美术与艺术的本质是有差异的,如美术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有明确的标准和界线,它强调善、快感与和谐。艺术则不然,它是开放的系统,它没有类似于善、快感与和谐理念的束缚,它可以是快乐,也可以是痛苦,可以是幸福也可以是挣扎。如果说美术强调的是规则和善,那么艺术强调的则是自由和真。美术是以人和社会为中心,而艺术则超越了这个中心,它关心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关于艺术的这些理念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仍难以被接受,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精神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一旦脱离社会现实,便会受到质疑,甚至谴责。

 

通过美术追求社会现实中的快乐,以此缓解现实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中国人对美术寄予的期望,正如蔡元培曾试图让中国人“用美育替代宗教”。依照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精神病人的艺术是没有规矩的,它自由散漫,甚至粗鲁、野蛮,这对既定的社会现实秩序显然是一种威胁。对此,只要大家稍了解一下中国的书法教程就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如坐姿、握笔、描红、临贴等都是有严格的规定,无视这些规定会被视为是歪门邪道,书法如此,中国画也不例外。眼下中国虽然已有个别艺术院校尝试开设自由艺术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不得超越国家制定的规定,所以欲在中国推广自由艺术教育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教育,让中国人形成了一切从社会角度审视世界的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普遍缺乏从自然和个人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欣赏精神病人艺术恰恰需要的正是这种眼光、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但这里的“天”更多反映的还是指天子(皇帝)的意志而非自然的意志,即使有时也会出现对自然的向往,那也是用来避难的,一旦获得机会,中国人又会立刻返回社会现实,因为中国人的幸福只允许立足于世俗的社会。今天,我们需要在自然、社会、个人、理性、非理性之间建立一条安全通道,让大家进行没有障碍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封闭狭隘的世界,精神病人艺术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精神病人艺术之所以是一条安全的通道,是因为他们情感、思想、行为的呈现仅仅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形式,如果对于如此安全的语言我们都不能宽容,我们又如何用艺术去促进人的精神健康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