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幽蓝明菊》 木板 油画 50年代
签名:SANYU;玉
展览/1993年11月 “常玉、朱沅芷画展” 台湾 大未来画廊
1995年10月 “双玉争辉”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7年8月 “常玉”台湾台北 大未来画廊
2011年9月 “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
2011年9月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出版/《常玉、朱沅芷作品集》P18 台湾 大未来画廊 1993年
《华裔美术选集-常玉》P155 台湾 艺术家出版社&陈炎锋先生着 1995年
《常玉画集》P63 台湾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7年
《常玉油画全集》P226 台湾 国巨基金会,衣淑凡小姐及大未来画廊联合出版 2001年4月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相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只因菊有淡雅清秀、处事不争之特性,故而作为花中君子的菊,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争相表现的对象。在《幽蓝明菊》中,常玉用油画的方式演绎了他心中的“淡雅与傲然”。常玉用冷色调的画面,平稳的长方形构图,盆中怒放的菊花,豪放热烈的笔触,为画面构造出了整体的印象。这里虽然没有热情奔放的色彩,但却与梵高的《向日葵》一样,给人一种异曲同工的感觉。那一朵朵白菊盛开在绿叶丛中,开得又那么热烈。菊花的花型呈现圆盘状,与刚硬的干和柔美的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差。
《幽蓝明菊》是常玉比较有代表性的静物油画。常玉自幼学习书法国画,从这张画中不难看出一种中国画特有的韵味。作为静物画,这件作品的整体布局和色彩凸显一种别样的静,但静中又有一种抑制不住将要迸发的动势。虽是静物画,但好像画面中包含了多元的寓意。作品虽然以白、黑、蓝为主色调,但画面中却掩含不住一种压抑在内心的傲然与奔放。虽淡然於世却有无限才情,随心所欲、随心所发、随心所致。这何尝又不是画家的一种精神观呢?常玉曾说“当代画家们总带点欺骗的以多种颜色作画,我不欺骗,故此我不被归纳为这些为人接受的画家之一”。正像画中被环境深邃的包围着却依旧傲放的白菊一样,常玉也以自己的格调、单纯的高雅,表明了一种傲然的自信。
对于国内的人来说,徐悲鸿尽人皆知,常玉别说在百姓当中,既便是在业内,也很少为人所知。常玉1901年(另说1900年)生于四川南充,他少时家境富殷。1919年(另说1920年,也有说1921年)常玉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到达巴黎。他与徐悲鸿、林凤眠熟稔,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从画坛、画廊和巴黎人的生活中去了解法国现代绘画的脉络,以此为基调从事艺术创作,并坚持此理念一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常玉四川南充家中的兄长去世,他的经济状况也急转直下,始料不及的变故,使常玉从花花公子瞬间变得一贫如洗,生活很是艰辛。他曾经做过陶器,也干过以商补艺的生计,还曾在巴黎和柏林从事过宣传体育事业的活动,但都没有多大的收效。1938年欧战即起,常玉的经济状况如雪上加霜,他还继续定期地举办展览。三十年代他曾参加过法国秋季沙龙、法国独立沙龙,特别是在欧洲地位很高的法国杜勒里沙龙(Salon des Tuileries),常玉在巴黎有了不小的影响。据巴黎的老华侨讲,常玉那时本该已经成名了,但常玉最终未能真成名。
四十年代末,常玉曾在纽约呆了一年半的时间,他的作品未能卖出去,他又回到巴黎,继续忘我的从事艺术创作。常玉的作品后又被入选法国独立沙龙,但反映平平。常玉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也越来越孤独。1966年8月12日凌晨,人们发现常玉已经死去,因煤气泄漏死在他蒙帕纳斯(Montparnasse)工作室里。常玉默默无闻、不被赏识的在巴黎终其一生。
从书香世界富家子弟,到飘零异乡的落魄画家,繁华与空寂的强烈对比,在常玉的绘画里我们看出不可言说心境。尤其1950年代之后的花卉静物画,可说道尽了繁华落尽后的凄怆寂寞,也让他的绘画风格有了显著的变化与体验,不论在色彩及构图上明显地趋于大胆以及展现强烈追求突破的企图心。这一方面是因二次大战后,欧洲经济萧条,常玉在此意时期,经济状况也陷入困境,于是便于同乡的中国家具厂,为漆器、家具着色,绘图来维持生计,这个因缘际遇却让常玉在绘画创作上,有了重要的变化。源自中国民间艺术中陶瓷及刺绣的缤纷色彩与古朴的线条运用,启发了常玉在绘画上新的尝试,而另一方面,常玉常年居于法国,年岁的渐长,加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绘画更成为了他精神上无可取代的寄托与宣泄。花卉的题材是常玉终生最主要的题材, 有人从常玉的花卉看到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荡气回肠。同为旅法的艺术家熊秉明曾以“盆、魂、痕、昏”《红楼梦》书中〈白海棠诗〉的四个韵脚,形容常玉小小盆栽的孤独、寂寞、沈湎与耽溺。而美学家蒋勋则从他的的花卉里联想到,贾府四千金的名字组合“元迎探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被后人解读的“原应叹息”,暗示着春去春回,美好花季无法长存,绝美的短暂,令人叹息。 常玉的绘画和生命的确留予后人无限低吟,所画瓶花呈现的是潇洒的常玉及其孤芳自赏的心境。自幼受过东方书画的熏陶,常玉擅长疏密有致的线条勾勒,兼采中西形式构成,单色调的层层敷染,融入现代绘画的质感。常玉一生在巴黎追求西方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但他的血脉流淌的,自始至终仍是东方文人的傲气,这种精神在他的后期花卉作品更是展露无疑,其中他所开创的个人风格,后人全然无法仿效。 在百家争鸣的巴黎画派中,常玉的绘画遗世独立,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字,直至20世纪后期终于找到知音,他的一批晚期花卉作品现在保存在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成为华人世界重要的瑰宝。2004年巴黎东方博物馆以“身体语言”为题,展出百余幅常玉的创作,将这位从的艺术介绍给国际艺坛。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