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药引——来自法国当代艺术理论(上) 2012-01-05 13:52:38 来源:艺术当代 作者: 陆兴华 点击:
景观是资本积累成的图像。景观社会里,交换价值彻底压倒了使用价值。景观托举给我们看的世界,同时在这里,又在别处。

作品是一口棺材,埋葬的是它所要排除的范式。作品的自我解构应作这样理解:这具棺材里埋葬着棺材之外的一切,包括它自己;它自己把自己敲了,自己就地埋了自己。一个新范式的出现,总意味着另外的范式的式微。

 

一个作品埋葬了很多的作品。作品好像是要造成幻影之效果:它自我追悼,它在,又好像不在,既不充满,也不空虚,它自我顾盼,自我守护(德里达,《画真理》,Flamarion出版社,l978年,231页)。一个作品是艺术家摆出的这样一种姿态:决不让你能再指望我向这个叫做艺术史或当代艺术市场的死亡空间贡献哪怕一丝一毫的剩余价值!每一个作品都是要另起范式,另搞形式,来重新分配经济、象征的或利比多的剩余价值。

 

艺术作品的框外包括了它的全部的历史遭遇,其所有的边缘区域。我们讨论一幅画,应该同时去关注烘托着它的一切:框、题目、签名、博物馆、档案、复制、话语、市场。一句话,我们必须去关注所有用来框限出我们目前见到的作品的杠杠条条圈圈框框,所有用来作出区分和差异化Ag#B些对立的两面和里外和上下,推出一个作品,就是要去打破它们。

 

这样看,作品不仅仅是画家在画布上框出来的。画家也认识了这些框限,想要冲破或周旋着去突破它们。作品是画家的胜利成果。

 

批评家和观众有时看出了作者未看出的限制着作品的那些框框和圈圈。我们应由此去寻找和发掘作品在这些框框和圈圈中具有的离心力和反作用力,在这过程中,不断摧毁一切对立、常套。

 

我们去观察作品,哪怕是看出了艺术家想用这些作品来干嘛,也仍是不够的。应该看重的是:作品中的哪些做法打乱了你个人所默认的艺术操作和艺术理论的经典前设。

 

有时,艺术家也是不自觉的观众,她也不能够克服和解放自己的理论偏见。她只图痛快,想品尝打破条条和框框之禁忌后的快感。我们观众或想用艺术品来批判,或想用艺术作品来锤炼我们自己的理论思考,有时就必须做得比艺术家自己还更多、更激进。在一旁惊叹,总不是个事儿。在艺术批评里,我们见多了这样的乡愿式起哄了!

 

艺术哲学、艺术史、个人默认的那一艺术理论,都是一种历史系统,要从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需要艺术品对我们的个人艺术理论前见的不断的无情轰击,我们才会再次敏感于自己对艺术品的那些“理论把握”。

 

讨论艺术时,为了果断和负责,我们应跳出这一关于艺术从哪里来的解释学恶性循环。在探寻什么是艺术,艺术从哪里来时,我们每一步都走在同一个圈子内,是在圈子里绕圈子。哪一步是全新的呢?迈出那全新的一步,这就算是艺术了?艺术是这样的向深渊、向未知挺进,是那最终没真正迈出的一步7是迈出一步作为退一步地向前进的,如海德格尔说,做艺术是进到深渊之前、之上,将自己的悬置起来?

 

艺术作品的外围包括它的全部的历史遭遇,其所有的边缘区域。我们讨论一幅画,应关注烘托着它的一切:框,题目,签名,博物馆,档案,复制,话语,市场(同上,40页)。一句话,我们必须去关注所有用来框限出我们目前见到的作品的杠杠、条条、框框、圈圈,所有用来作出区分和差异化的那些对立的两面、里外和上下。

 

这样说,作品不仅仅是画家在画布上框出来的。画家也是去认识了这些框限,去冲破或周旋着去突破它们,作品是他们的胜利成果。批评家和观众有时看出了作者未看出作者未看出的限制着作品的那些框框和圈圈。我们应由此去寻找作品在这些框框和圈圈之中的离心力,在过程中摧毁一切对立、常套。我们去观察作品,哪怕是看出了艺术家想用这些作品来干嘛,也仍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作品中的这些做法打乱了你的个人默认的艺术理论的哪一些前设。

 

有时,艺术家也是不自觉的观众,他们也不能做克服和解放自己的理论偏见这一对人人都重要的工作。他们也会只图痛快。他们想品尝打破条条和框框之禁忌后的快感。我们观众也想对艺术作批判,或想用艺术作品来锤炼我们自己的理论思考,有时必须做得比艺术家自己还多。这样在一旁惊叹总不是个事儿。在艺术批评里,我们见多了这样的起哄!

 

艺术哲学,艺术史,我们个人默认的艺术理论,都是一种历史系统,要从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需要艺术品对我们的个人艺术理论前见的轰击,我们才会敏感于自己对艺术品的“理论把握”。

 

作品强加的边框、题目、签名,创作传奇等等,都不能打乱关于绘画其作品、其买卖、其评功估、其剩余价值、其炒作、其权利和其等级的话语的内在秩序(同上,14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