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利益成最大驱动力 实用主义紧跟安全系数 2012-02-02 13:48:45 来源:搜狐艺术 点击:
施勇:2011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选择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单纯的。年龄是首要的条件,划定一个年龄的范围,选择的是一些正在准备开始做艺术的或者做设计的年轻人,正在开始追逐梦想年轻艺术家。

90后脆弱又敏感直接对应心理感受

 

记者:对于年轻艺术家的评选,对于这个“年轻”的定义,怎么样去理解?

 

施勇:2011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选择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单纯的。年龄是首要的条件,划定一个年龄的范围,选择的是一些正在准备开始做艺术的或者做设计的年轻人,正在开始追逐梦想年轻艺术家,在这次评选的年轻艺术家们已经接近90后了,80后也有一些研究生,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女生多,我突然发现在这次评选中男生反而好像艺术方面敏感力不够。

 

记者:曾经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年轻时候由于时代、社会原因,创作过“高大全、红光亮”这样的题材作品,包括后来的批判现实、四川画派、八五美术新潮、政治波普等等。70后的艺术家也有关于“青春残酷”的创作,80后也从动漫美学的这个角度体验和观察当下的社会的关系。在90后,他们身上有一个什么样特征,或者说在我们刚才说的几个发展线索脉络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施勇:很难去判断90后的特点,但从作品看,其实还是有一种比较脆弱的,又很敏感的状态在里面。

 

对于我们60年代的人来说,我们号称是有理想的一代人。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没有市场经济干扰你,没有作品买卖,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是有理想的,我们做艺术纯粹是为了乐趣,虽然当时我们在物质上是有压力的,但是精神上我们还是有明确的对应性的方向,比如说针对于我们现在的物质匮乏下的意识形态。

 

现在的80后、90后,他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我们多,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的干扰,而且信息大量化,他们接触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购物在电脑上预定的,他们之间的沟通其实是很微弱的,都是通过一个媒介来达到的,并且生存的压力远远高于我们。

 

而他们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对应他的心理感受的,我们以前还不是纯粹的个人心理感受,还要和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去艺术。因为纯粹是个人得体验,很容易在那个时期就被埋没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想没有那么纯粹,是死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有时候佩服欧洲或者美国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从来就是浸泡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环境里,这个时候他们的抵抗,他们的理想,相对来说是真实的。

 

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他们会有态度在,他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显现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这种关怀,就是对动物。

 

“苦逼”设计师赚钱去画画

 

记者:张洹在一次年轻艺术家评选上说,我觉得年轻艺术家没有必要坚持,什么时候不满意,随时调头,随时可以转行。

 

施勇:从某种意义上,很残酷的讲是这样的,你不要一条绳上勒死,不要走到底,有时候走不通了,你一生就完了,人有很多类型的,有些人就是拼命的要一条道走到底,有些人一看不对,马上调头,他变成了一个做生意,或者当他对艺术感兴趣,做生意以后可能也会帮助艺术,都是在不同的方向,不一定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艺术家。这个话也是对的,但是这个平台是鼓励,鼓励是没有问题的,坚持到底这个话是不说的,这个太可怕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