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利益成最大驱动力 实用主义紧跟安全系数 2012-02-02 13:48:45 来源:搜狐艺术 点击:
施勇:2011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选择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单纯的。年龄是首要的条件,划定一个年龄的范围,选择的是一些正在准备开始做艺术的或者做设计的年轻人,正在开始追逐梦想年轻艺术家。

记者:所以说这种鼓励是不是对他们一种意识的培养?

 

施勇:是这样的。如果在学校里,我们教的不是具体的创作,而是思维方式,

 

对于年轻一代人要鼓励,要学会在你自己一个立场情况下,你怎么公平的看待这个世界。

 

记者:您接触的学院教学或者是课系设计当中,报考中国画和书法的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不是非常少的?

 

施勇:时代变了,完全的感觉到了,因为整个价值观在发生变化,但因为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拍卖的高价更,都给予他们一种幻想,做设计似乎是很苦的工作,被称为“苦逼”设计师,而年纪的央美、川美学生,一张画就可以卖到十万元,所以又都去学画画,甚至以前做装置的艺术家,又回去画画去了,可以看到是什么推动的,不是内心,当然也有内心的反应,但是更多是外力欲望的反应。

 

投资传统绘画属安全系数的实用主义

 

记者:1985 年,随着国门的不断打开,为了追求艺术现代化、个性解放、启蒙教育与艺术自由的目标,艺术家们大多采取了“反传统”与“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以至形成了具有激进色彩的“八五思潮”,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向西方学习近30年之后,以“西方模式”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几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出现一个转变,作品中运用中国的元素比较多,是否有另外一种以中国模式为主体,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并进行再当代?

 

施勇:我个人认为并没有,拍卖上的购买趋势纯粹是从投资角度的,我真的不相信他们是在关注中国传统,对于他们来说有安全系数。突然间有一个拍卖会,一点点的预热起来了一些很传统的,画的很教条的画,都莫名其妙的变成当代艺术了。其实和当代艺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现象在中国特别的明显,因为有了市场才有这个现象,所以我回过头来想,中国人挺可怕的,一看有市场的可能性,都可以抛弃。所以绘画对于我们中国藏家来说,它不像装置,也不像影像,他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好收藏,就是投资。

 

原来所谓真正的当代艺术,我认为的多媒介的影像艺术,突然变成边缘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服务的。我们所谓的铺垫、宣传,从中国历史到现在,传统上的这种积累,从来没有真正梳理过,都是有很大的一个目的性,而且这些目的很简单,实用主义的目的。

 

为什么原来我们有一段时间想做一个展览是“无用”,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目的很清楚,但是西方人认为就会有一种无用主义的态度,就是纯粹为了心灵,为了爱。所以我们称之为“无用”,它可能不会买卖。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做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

 

记者:完全丧失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有为和无为的状态。

 

施勇:完全丧失了。其实看着表面很鲜活都没有用的,其实都是千疮百孔的。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