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资:盯上80后 2012-03-31 13:00:38 来源:财富堂 作者:李蓉 点击:

当代艺术的权力之棒显然还是掌握在“60后”、“70后”艺术家手里,而对于“80后”一代,大多数人都觉得“太年轻”、“不成熟”、“个人主义色彩过重”…… 但细想一下,80后艺术家群体现在也已届而立,他们的作品真的还不够优秀吗?

 

80后艺术家由于对个人主义的崇尚,使得他们更容易打破艺术创作的藩篱,在艺术创新和个性传达上具有天然优势;而传统教育的力量,又让80后艺术家与70后艺术家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特征,呈现出记忆情感、向往自然、社会责任的一面。他们拥有年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激情,他们专注于绘画的纯粹性,更善于吸纳世界的艺术精华,更敢于直面社会的问题。毫无疑问,80后的大气范儿已经势不可挡了。

 

对于80后艺术家群体,目前市场上的主力资金还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其实这恰恰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浮躁、不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之前老一代的张晓刚和新一代的刘小东们,他们在30岁左右也基本寂寂无名,但谁能在那时抓住他们,谁就是今天最大的赢家。

 

按照投资学的原理,目前投资80后艺术家,基本相当于“天使投资”:资金投入低、回报率惊人但风险同样很大。我们提倡以消费的态度来购买80后艺术家的作品,比拼的不是资金实力,而是眼光和胆识。

 

《财富堂》选取了3位“80后”年轻艺术家,他们很可能就是你要寻找的“潜力股”。
 

 

80后

 

李璟:内心有一个孤独的小人

 

黑黑瘦瘦的李璟像极了他画中的主人公,对于这种巧合,他笑称是对自己形象“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家对形象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掌控力,自身的形象自然而然是熟悉到可以不假思索地呈现在画笔下。当然,除了形象,李璟的神情也经常和画面主人公如出一辙,所以我们相信,那些画面中隐隐约约的思绪是有源头的。

 

李璟的作品在视觉上能给观者极大的感官快感,明丽的色彩,卡通化的人物,熟悉的物象都让我们觉得亲近,与大多年轻艺术家乐于在画布上宣泄情绪不同,他对画面的雕琢近乎苛刻,每一笔、每一道色彩都是精心经营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用心,但是这种美丽的画面看得久了,就看出了一种萧索的情思。画面主体经常形单影只地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他看上去是在玩自娱自乐的游戏,就像《慢速前行》、《想起那片羽毛》、《寻找乔克》等作品,但是主人公没有愉悦感,似乎是百无聊赖。80后文化中有个重要的群体——宅男宅女,而李璟不谋而合地表现出“宅一族”惯常的情绪状态、自我表达的渴望以及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冲撞而产生消极逃避的意愿。

 

李璟自己也经历了这些情绪的荡涤,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对一般人来说尚且有些难以适应,对天生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一场精神浩劫,社会物质化对理想的追求设置了层层藩篱,个体的舒展在社会模式化的管理中备受倾轧。李璟对社会很关注,但显然还没做好与时俱进的姿态,这位崇尚民国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对现代社会容易迷惑,也会愤怒,因为他看到人文理想在流失,而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泛滥。对外界改变的无力感冲撞到自身,只会在内心掀起一场场惊涛骇浪。但海水表面总是平静的,李璟看上去很冷静,一如乍看他的绘画,唯美单纯。他在画面中对情绪的表达非常理性和节制,其待人处世亦如此。

 

之前绘画中除了人物之外,经常会出现一些玩偶道具,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记忆,骑兵,小丑,积木,80后的童年总是有那么几件的。如果小时候与小朋友交流少的话,那这些玩具恐怕是最亲密的玩伴了。但在李璟的绘画世界里,成人仍旧在与玩具为伴,世界已经不同,孤独的状态却一如当初,只不过这种游戏已没有了快乐的性质。

 

尽管李璟没有表现封闭空间之外的世界,但是在多幅画面中,主人公握着一把小刀,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便被关在一个人的空间里,仍保持着对外界的警惕和不安。对李璟而言,玩偶是连接童年与现实的符号,但是在现实社会的语境里,它是已经过时的游戏对象,只是现代人孤单空虚的寄托,这种寄托并不能完成精神的救赎,而是将人推向更为封闭的境地。在最新的作品中,他干脆以玩偶作为主体,这些面相滑稽的玩偶孤零零地立在画面中央,明朗的色调却掩饰不住情绪的忧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