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勇个展第一展厅
释读曾健勇水墨的新方向
“半成品”时代
2012年的暮春午后,我受何先生的嘱托,跟随艺术家曾健勇、张天幕夫妇拜访他们新近搬入的环铁工作室。这是一个挂满了“半成品”的空间——“半成品”,乍一听上去仿佛是在表述艺术家“未完成”的创作形态。而事实上,它是我对曾健勇自2007年起创作的描述“大队长”、“成长”、“少年时代”等一系列成人化儿童的总体印象。
动物与人的灵性与生俱来,自然状态下小动物的成长无关外物,灵状久长;而人,自初生之日起就开启了一个不间断的社会化进程——我们无力排斥这个进程,但也不否认“人是有智慧、有创造力的存在”的真相。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总是受到内外两种环境的滋扰,并不断寻求制衡的方法。科技文明的进步,虽然改变着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却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它使得人的感性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过度理性使人趋于平均化、一律化,正面临着马尔库塞指出的“单面人”的危险。标准化、模式化的脸孔,正在等待被造就成时代的顺应者或者规范模板,而并非富有灵性和创造力的人。
2007-2010年间,曾健勇的一系列作品并非仅局限在个人内心倾谈的范畴,而是着力叙述一种现象:共时状态中的感性衰退。众人在画面前获得反思现实的机会,并让共时对话成为可能。作品中,他集中呈现了“人”成长为“社会人”之前的阶段化过程,通过零碎的情节片段集结了懵懂、无知、等待被灌输、与矛盾交织的希望——组合为尚未被塑造成“社会人”的“半成品”。在渐渐衰退的感性绿洲里,不断充斥并渗透着“文化适应”的沙漠,暗示出儿童长大成人所要经历的必然消磨,以及人对于消磨本身的无力。作为画面中视觉焦点的“黑领巾”和“三道杠”,将自然与社会、平等与阶层、童真与忧愁等这些显得矛盾甚至对立的情形并置,从而形成无以调和却又彼此映照的美学。
被抽取了精神筋脉的儿童形象,或许并不是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曾健勇个人成长经历的反观。一桩桩极具模式感的童年叙事,由始至终,与他的个体生活经验彼此遥望,丈量着既陌生又熟悉的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