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人物:最佳关系 2012-05-17 14:17:2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孙欣 点击:
2012年的暮春午后,我受何先生的嘱托,跟随艺术家曾健勇、张天幕夫妇拜访他们新近搬入的环铁工作室。这是一个挂满了“半成品”的空间——“半成品”,乍一听上去仿佛是在表述艺术家“未完成”的创作形态。

曾健勇个展现场

 曾健勇个展现场

 

意象的面纱

 

威尔逊曾这样表述创造力的发生:“诗人注重对各种经验的开放,作为一种欲望,这是一种坦诚的面对生活的能力,实际上也是艺术家人格的一个必要特征。诗人对印象的敏锐感受力和渗透力,意味着他特别能觉知到多极性和矛盾的主题,并很快接受这些矛盾。”作为艺术家而非诗人的曾健勇同样善于捕捉客观世界的多级性与矛盾感,并自觉地将之诉诸作品,表以不断更新的个性化语言。自2010年“头号人物”系列创作伊始,曾健勇提取了以往作品中的元素之一:帷幔,试图借助其带来的视觉阻隔以显现人物不得直观的内心。

 

这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言别无二致:“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帷幔”,起初在曾健勇画面中仅仅作为绘画的对象物存在,用以平衡画面、分隔空间,几乎不具备特殊意象。这个薄雾般的道具,是曾健勇创作进程中加法运用的结果。在漫不经心的戏剧感背面,散发隐秘的语言,浮现出回忆与时光交织的象征。《少年时代——捉迷藏》中的红,《出场》、《伙伴》、《夜游》、《等待》中的半透明月白……被广泛使用的半透明月白几乎无所不能,辅以不同底色都会显现出迥然不同的温觉,分明地暗示着人物丰富敏感的内心。

 

作于2010年《头号人物——船长》是曾健勇的一张里程碑式作品,其重要性就在于:赋予“虚处”以意义。此时的“虚处”不再为渲染情境而出现(如“帷幔”),画面中它不仅作为一块被举起的半透明实体而存在,还显现了视觉所不能及的地处:主体人物(一个男孩)关于船长的记忆或者梦想。这块隐现着船长帽的半透明实体为曾健勇开启了一扇窗,引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花仙子》便是这一方向的延伸。从中我们很难理解为,这是一块贴满了蝴蝶标本的玻璃,反而更有可能是主体人物(一个女孩)内心漂浮着的关乎美好的设想。不自觉之中,曾健勇转移了众人视线,并为之启动意象观看的视觉模式,众人已经不能简单地看待这块半透明实体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后创作的《蝙蝠侠》、《娘子军》、《飞行员》三件作品,艺术家却将“虚处”藏匿,并未使之显现于画面。这三张作品传递出主体人物戏剧化的心理特征或者深层自我,与同系列其他作品保持着一致的思考,理所当然地仍旧归属于“头号人物”系列。其价值在于呈示出一个真实状态,即: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感性回溯。事实上,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从不会立竿见影,“方向性”往往最先以微弱的光芒来给予影响与提示,如同一枚闪烁的诱饵,艺术家往往需要借助弥散思维寻找它,带着似有若无的目的性迂回思索——内心之于目的性的强调容易引发创造力的停滞——直到内心存在的意象显现目前。独具风格的文学家、作曲家、画家都有着类似的创作体验,在这一点上,创作者的感知获得彼此认同并达成完美一致。

 

《天使》中的黑领巾女孩形象是一个现实存在,然而其着装及姿态并未给众人带来任何可靠的判定依据。位于画面上方、低垂的半透明“虚处”隐现而出的“红十字”,巧妙地暗示出女孩内心的真实愿景。此时众人全然不会纠结于这份意象虚拟与现实存在的边缘是否清晰可辨,抑或模棱两可,相反会惊喜于意象蹁跹的图式所带来的超现实意味和象征主义气息。此时,曾健勇对于早期创作中意义单一的“帷幕”的借鉴过程就此终结,一种新的独立的视觉语言得以发生,“方向感”也在逐步明晰中确立。“意象的面纱”隐现了一个半真、无形的存在,亦即精神的存在;既是情节暗送的媒介,又是深层情境的强调。

 

它再一次,如同曾健勇早期所创造的“黑领巾”、“三道杠”等承载情感信息的艺术符号,成立于他的画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