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物保护六十年之古董沉浮 2012-08-18 09:24:41 来源:CCTV 点击:
文物收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将这些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称为古董。通过收藏和鉴赏古人留下的器物与古籍、书画,人们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古人对话。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文物收藏历史中,只有特权阶级以及少数文人墨客能进入到收藏这一特殊领域。

 

第一件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被手持一号竞拍牌的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以八万八千元拍得。接下来,齐白石的《松鹰图》以176万元成交,张大千的《石梁飞瀑》以209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作品拍卖的奇迹。首场拍卖的成功,让参与者记忆犹新。

 

此时,余平已经调到北京市文物局工作,分管的恰好也是社会文物,她参与了文物艺术品拍卖政策的制定。

 

余平介绍:当时也主要分管社会文物,流散文物管理工作也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研讨对文物拍卖相关的一些规定。我们对每一场的每一件标的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国家文物局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哪一类文物可以拍,哪一类不可以拍都非常明确,有八类商品是不允许进入拍卖的。我们设有一条叫国家优先购买权。

 

2009年5月26日,嘉德春拍的预展正在进行。

 

预展会上一些书信,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这些书信是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近代名人写给胡适的。这些拍品,来自海外的胡适后人。

 

在中国嘉德春拍会开始前,一份《重要声明》引起人们关注。声明上说,政府有关部门将对此场拍卖中的部分拍品按拍卖结果考虑优先购买。当天的拍卖中,第2833号拍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第2846号拍品《梁启超致胡适信札》和第2857号拍品《徐志摩致胡适信札》都成为藏家抢拍的对象,最后分别以554.4万元、78.4万元和112万元成交。拍卖师随后宣布,政府有关部门将根据拍卖结果,考虑对上述三件拍卖标的优先购买。

 

6月5日,国家文物局发函通知嘉德拍卖公司,行使国家优先购买权,优先购藏在嘉德春拍中以554.4万元成交的第2833号拍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这样做既考虑了国家收藏的需求,也尊重和兼顾了委托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7月27日,13通共27页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被交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收藏。

 

同一天,一位人大校友也将自己拍得的第2846号拍品《梁启超致胡适信札》,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物市场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和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文物成交价格不断攀升。一些品类文物的价格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中国文物的价格水平,吸引了大量类似《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等中国文物的回流。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文物拍卖、文物商店和民间文物市场,三个层次的文物市场相互补充和竞争的格局已经逐渐成型。

 

当时的文物价格,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物的价值,加入到收藏大军中来。

 

然而,对那些新中国最早的收藏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更远处。

 

观复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它的创办者就是马未都。

 

马未都介绍:所以我很早就奔展览,奔展览的时候,就发现有些人开始对展览有兴趣,我觉得如果把展览能够固定下来,那不就是博物馆,当时就异想天开,1992年我就开始打报告,申请,跟文物局,就是希望想做一个博物馆。主要也没想做博物馆的难处,什么这些都没考虑,就是想做这件事。

 

1997年1月18日,观复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内主要收藏有明朝晚期的瓷器约50余件,以及明、清时期的古旧家具等

 

余平介绍:博物馆,实际上它特殊的,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它的公益性,它要对社会开放,展示,实际上还要收藏保管,这些慢慢的,马未都自己就说过,他把自己的一个兴趣,慢慢慢慢的,这种性质,有意无意的转化成一种责任,这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那就是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物,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珍贵遗存。

 

每一件古玩字画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

 

而作为商品,文物具有与其它任何商品都不一样的特性。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使人们在面对它们时必须格外慎重。从国营文物商店独家经营,到文物监管市场的逐渐成熟,拍卖市场的兴起,私人博物馆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物的价值;也会有更多的人,透过这些凝炼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结晶,感怀中国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