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相信艺术史,不相信资本 2012-10-20 09:20:22 来源:今日中国美术 作者:刘磊 点击:
张晓刚: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成名作是1981年的毕业创作,一套画藏族的组画,其中《暴雨将至》和《天上的云》两幅画第一次刊登到《美术》杂志,封二,还有评论。由于《美术》杂志极具权威性,很多人都很羡慕。那就是我的成名作。

1989年,张晓刚与学生在四川美术学院阵列馆,张晓刚首次个展的布展现场。

1989年,张晓刚与学生在四川美术学院阵列馆,张晓刚首次个展的布展现场。

从记忆中寻找感觉

问:回国后创作的《大家庭》系列,成了你的代表形象,应该可以算作市场上的“明星”系列作品吧。

张晓刚:大家认为《大家庭》是我的代表性作品,是因为它在国外获得认可。当时《大家庭》参加一些国际大赛(大家庭系列作品参加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览,例如1994年22届圣保罗双年展、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等等),在国际上引起大家关注,之后国内才真正关注这系列作品。1994年我刚画出来这批作品的时候,国内人并不看好,直到1997年我才在国内有第一次展览机会。展览是在中央美院画廊,展示的作品都是《大家庭》系列,这是国内第一次看到我的原作,之前看的都是在国外展览的画册和媒体报道。

最开始我完全没有市场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并且那个时候国际展览多起来,一年要参加七八个展览,每天都忙于工作,考虑怎样参加展览,怎么把作品画好,怎样把自己想说的画清楚,无暇顾及其他。后来,画廊的代理使我们有了生活的保障,当时作品很便宜,拿到钱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到2000年以后大家才开始有了市场的概念,甚至后来开始“以市场论英雄”了。而1990年代的价值判断标准还是你参加了什么样的国际展览,被什么学术机构评论过。

问:有媒体将您的创作主题描述为“中国记忆”,您认同这种说法吗?如果认同,那么这种对于一个民族记忆的深挖,对于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好像您的《大家庭系列》的色调,这段记忆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灰色的,是什么让您一直不遗余力地表现这段灰色的记忆?

张晓刚:描述的东西太多了,被骂的也挺多(笑),其实都无所谓,我觉得就是一个称呼而已。对我个人来讲,画《大家庭》出发点不是为了画记忆,而是希望从记忆中找到感觉。比如老照片,我的目的不是还原老照片,也不是怀旧一段历史,更不是简单地批判一段历史,它只是我的一个资源而已,我更关心这个资源会引起我的什么反应。

灰色是因为当初画《大家庭》选中了这种色调,后来慢慢就延用下来。我一直比较喜欢灰色,它有中性的感觉,又有怀疑的意味,带给我沉思的感觉。我不希望别人看到我的画的第一感受是漂亮,我希望它能引起一些联想。慢慢地灰色就变成了我个人偏爱的色调。

问:到现在为止,这件成名作的线索有没有在您的创作里中断?您的新作是不是仍然在表现某种“记忆”?

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作品时,最早我画的是父母辈的照片,现在就不用照片,而是凭借想象来画。我现在画画相对自由一点,可能有些灵感是从照片上获得的,但我都习惯经过自己动手处理,把它还原成绘画的感受。我现在的新画是希望不要指向性很强,一看就是家庭的照片,希望把它日常化,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些元素可能来自我的回忆或者想象,元素重新组合后形成了家庭的氛围,所以你到现实中找不到这样场景。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