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艺术品打分?文化为先 2012-11-23 11:06:41 来源:收藏·拍卖 作者:王歌
在采访中,陈仁毅说道:“中国艺术品里面的‘杂项’的叫法非常不合适!”我们知道“杂项”一词是民国时期,老琉璃厂沿用下来的称呼,将一些“非主流”的艺术品以“杂项”概之。他觉得“这个称呼是非常不严谨的,怎么能把艺术品收藏用一个‘杂项’来定义。”

今天,艺术品市场里会特别强调拍品的出身,同等质量的拍品,出身不同,价位上即有天壤之别。“艺术品的出处确实是一个加分的因素,问题是到底是加一分还是一百分。你可以看到很多拍卖封面,第一篇翻开就是一大堆日本的盒子,他用这个盒子告诉你说我这个是来自日本。可是来自日本就一定是好吗?其实谁知道呢!研究艺术品还是应该回归其本身,去探究其艺术、历史、文化内涵。”陈仁毅说。

因为陈先生做艺术品投资很久并且琢磨很深,他知道哪一块的价值是真实存在的、哪一块是泡沫是虚的。“我觉得本来收藏就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喜欢,每个人的心情,每个人爱的颜色和材料都不太一样。100%全部喜欢这个项目,其他100%就被冷却对待,应该不会的。”他举例说,“将宫廷和文人分离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最早就是以材料做出发点。中国的艺术品收藏中陶瓷、玉器等等从器物的角度来讲,刚开始都是从材料出发。可是艺术品怎么会用材料做出发点呢?后来慢慢开始转变成从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中国古代文房器,文人文房器跟宫廷文房器最大的差别就是材料跟工艺。文人的东西很朴、很拙,他们会找到另类的审美情趣;宫廷富贵他们的生活情趣的着眼点会在材料的精与工艺的贵上面,完全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不能用‘好’跟‘不好’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每个人品味在不同的时代里边是有区别的。”另外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几个朋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非常喜欢竹子工艺品,当时竹子非常便宜,然而今天就变成一个很好,很有价值的东西了。其实他们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或许到了今天,竹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仍然有很多艺术品,别人一评价就是从材质出发。例如提及玉器就强调玉质。“我问你,你到底是买玉还是买工?还是买人文背景,买创作题材?甚至还是买曾经被谁拥有过的故事?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理清楚,就盲目的看别人在买什么。”陈仁毅说。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