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榆:也谈文物艺术品市场“捡漏” 2012-12-03 09:55:2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赵榆
社会上风传文物艺术品市场“捡漏”之说由来已久,解放前就已盛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此传说又得复燃。此种传说,是有害无益的,民众街头巷尾议论一下无甚大碍,新闻媒体且莫参与宣传鼓吹,否则助长此风,贻害无穷。

赵榆

赵榆

社会上风传文物艺术品市场“捡漏”之说由来已久,解放前就已盛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此传说又得复燃。此种传说,是有害无益的,民众街头巷尾议论一下无甚大碍,新闻媒体且莫参与宣传鼓吹,否则助长此风,贻害无穷。譬如,央视“X宝”栏目走进承德,某专家大肆夸奖一位女“藏友”,用两千元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只“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是嘉庆官窑真品,市场的价格是几十万,捡了一个大漏!现在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成熟到何等程度,怎么会让一个不懂文物的人在市场上,用两千块钱买到一个《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真乃天方夜谭。

其实不论古今,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轻而易举地“捡漏”,都是不可能的。我完全同意《看艺术》杂志2012年第8期,“直击市场”一文讲到的“所谓的捡漏从市场角度分析是不存在的”,“市场从来没有漏”这一观点。该文说,本刊的“艺周艺迅”曾经报道2012年春季拍卖会出现“五大漏”,“即3220万成交的《种菜诗和唱和诗》、3585万元成交的南宋皇帝书法、2421万成交的《松风晓霭图》、4142.75万成交的《四序同春图》、3680万成交的《元夕与妇饮》。这其实是指市场对拍品文化价值上的认知度偏低了,即从拍品本身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言以及和同类拍品以往的成交价相比,应该出现一个更高的价格或在将来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但是,对一件拍品,在拍卖前认知到它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与同类拍品成交相比价、预测将来市场更高价即升值潜力,是何等困难之事,所以“市场从来没有漏”是完全正确的。而能够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买到自己满意,又有更高升值潜力的作品,是需要具备有强大的学术能力为前提,预测出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观察到同类文物已经在市场的走势,才能捡到所谓的“大漏”。下边我谨以“五大漏”之一的《元夕与妇饮》为例,简析一下成功购买的情况。

【相关链接】

中国艺术品捡漏时代来临了吗

书画修复中捡漏频发生

艺术品收藏:捡漏不宜,理性面对艺术品投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