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做艺术不受束缚 2012-12-04 11:14:00 来源:北京晨报
艾敬与艺术结缘是在1994年的巴黎之旅:她首先游览了享誉世界的卢浮宫美术馆,从卢浮宫出来,艾敬来到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在那里,她惊诧于抽象艺术的张扬与大胆。艾敬从两个美术馆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她被这些视觉影像深深吸引。

艾敬

艾敬

谈老师

和张晓刚学画受益匪浅

艾敬艺术结缘是在1994年的巴黎之旅:她首先游览了享誉世界的卢浮宫美术馆,从卢浮宫出来,艾敬来到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在那里,她惊诧于抽象艺术的张扬与大胆。艾敬从两个美术馆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她被这些视觉影像深深吸引。“我感觉到艺术给我带来一种难以描述的不安和涌动,我渴望与之交汇碰撞的时刻,就像要恋爱的感觉,对未知充满期待。”

之后的几年间,艾敬在做音乐之余,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艺术上。走到任何一个国家,她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渐渐地,周围艺术圈的朋友越来越多,直到1998年遇到张晓刚。

艾敬回忆说,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他位于成都的画室,由朋友介绍认识的。1999年张晓刚移居北京后,他的第一顿饭是艾敬请的。“晓刚老师看到我在给自己的唱片《追月》画封面设计稿,称赞我画面的感觉特别好,后来他同意教我画画。”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艾敬几乎每天都去张晓刚画室学习。提及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艾敬说“受益匪浅”,“最开始他没有让我学习临摹静物,而是让我直接创作,把脑海中的东西用画笔画出来。后来他才开始教我一些绘画技法。当然,这其中有他的独门秘籍。”

谈游学

纽约之行带来国际视野

2000年后,艾敬曾数次在纽约和北京之间往返,还一度定居纽约。从街头地下涂鸦到博物馆、美术馆等高雅殿堂,各种鲜活的艺术元素滋养着艾敬的艺术梦,自然带给艾敬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思想源泉。在张晓刚看来,艾敬一直在“以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与方式做当代艺术,虽然骨子里逃不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是作品的语言风格趋于国际化,观念性强。”

在纽约定居那段时间,除了常常去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以及“闭关作画”之外,艾敬有一段时间常常泡在各种画材店里学习如何使用颜料、材料。“我没受过所谓的专业训练,那我只好和各种专业的人学习。他们会告诉我每种颜料的特性,我画画过程中遇到有关材料的问题,也会向他们请教。”在必要的时候,她在选择画材时甚至不惜成本,并坚信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一定会有许多人欣赏,“我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时刻都在准备着去最好的殿堂做展览。”

谈信念

坚信想要表达的有意义

11月19日展览开幕当天,许多媒体和艺术界的朋友都来看艾敬的展览。观众都能感受到艾敬做艺术的真诚。30岁的马闫是一位设计师,在参观完艾敬的展览后,她对身旁的友人说:“原来她不是在玩票,她的内心有很多想法,而艺术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艾敬笑着说:“这可能源于处女座追求完美的天性吧。”

录制《是不是梦》专辑时,甚至连给吉他录音的方式,艾敬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测试,即便歌迷根本听不出这些细小的差别,只能记住旋律和歌词。做艺术作品时,她也用心去做每一次尝试和探索。《棋子》的表面是汽车烤漆,内置为紫铜,为了让作品的深意和材料之间能够更融洽,她选择了昂贵的紫铜,“紫铜有柔韧性,这和下棋时你推我往的意境非常相同,而下棋又是东方的文化,所以我不会选择玻璃钢。”

在艾敬看来,做艺术家最宝贵的无非是两样东西——观念和时间。“有了好的观念,有足够的时间,那些身心的付出和资金成本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即便是用一次性筷子做的《生命之树》,都有深层含义。”

艾敬出过专辑,演过电影、电视剧,也出过书。淡出大众视线多年,再次出现时她已转换为艺术家身份。对于一位并不陌生的明星来说,观众不免以更加严格的眼光来欣赏艾敬的作品。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她有着和唱歌时一样的自信。“我对自己做着的每件事,无论是唱歌还是做当代艺术,都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说‘不疯魔不成活’,我坚信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无论这种意义是不是马上能被人们接受,但是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信心、这种自负和勇敢。当然,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大量体力和脑力的付出之上。”

谈作品

迎来属于自己的“鲜花”

不了解艾敬的人总以“转行”来形容她。而艾敬对“转行”的最好解释都在她的作品《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里。半敞开的大门背后,满是五颜六色的鲜花,走近以后更是能嗅到花朵的芬芳。“应该说是我推开了艺术的这扇大门,继而发现了它的五彩斑斓。”从开始的爱好到后来有了野心,再到坚定做艺术的信念,以至于到现在近乎痴迷和疯狂,经历这些之后,艾敬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那束“鲜花”。“我相信每一句带有哲学思想的话都可以转换成视觉艺术。我想无论是做视觉艺术,还是做音乐,都要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在作品实施之前,脑海里一定要有画面感。”

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中,艾敬母亲发动家乡沈阳近50名亲戚、朋友和邻居共同参与制作。艾敬用参与者家中废弃的旧毛衣、毛裤以及旧毛线,编织了一幅宽6米、长16米、充满“love”字样的挂毯。挂毯前,端坐着一位母亲埋头编织的雕塑。艾敬说,这个形象以其母亲为原型,凝结着深沉而厚重的母爱。为了让作品更加真实,艾敬特意拿来妈妈日常穿着的拖鞋,还从亲友家找出“压箱底”的老式座椅。

作品《海浪》中,艾敬用雕塑的手法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海浪。作品形态非常现代,而艾敬别具匠心地选取了古典的大理石材料,这样的“冲突”却给作品带来独特的韵味。展示时,艾敬抛弃了以往打灯光的方法,而是用有声音的海浪影像烘托出“海边”的氛围。艾敬说,雕塑作品一定要做得“鲜活生动”,“《海浪》一定要动起来才行。”

作品《枪与玫瑰》中,艾敬以“love”一次性完成书写的形式,覆盖在一幅闻名世界的新闻图片上。借助世界范围有影响力的影像资料和大众熟悉的符号或图像,进行二次创作,从而赋予作品新的视觉效果,也让作品充满张力。

谈互动

从音乐表演获特殊经验

著名当代艺术家俸正杰曾这样形容艾敬,“她总是努力地与观众沟通,在乐于分享的互动行为中,会无意间流露出极大的真诚,这在‘有意无意故扮清高状’的艺术圈非常难能可贵。这正是艾敬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它应该放下‘身段’,与大众‘亲密’贴近,从而带给大家更多思想上的共鸣与启示。”

在艾敬看来,这种“接地气”和自己多年的歌手经历有着隐约关联,“我喜欢和观众交流,我希望让他们明白我的作品,进而产生思考,这也是艺术家的一份责任。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和视觉艺术都需要与观众不断互动,这是我通过音乐表演获得的特殊经验。”

那么,当代艺术能给予艾敬哪些不同于做歌手、做演员的收获呢?“做艺术是非常自由的,没有任何界限和标准;做音乐是有标准的,各种榜单、KTV流行度、唱片销量都是衡量歌曲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不以这个标准操作就会显得很另类。而艺术不同,它不会束缚你的想象,越有创造力的艺术越有价值,越能跨越标准就会越有意思。”

链接·他们也画画

倪萍:

能靠画画混饭吃

2012年2月,倪萍在赵忠祥、朱军等一众好友的见证下,宣布自己画展开幕的消息。其实,这已经不是倪萍首次举办个人画展,早在2011年年底,倪萍就已经在深圳举办过个人画展。这次将画展移师北京,倪萍对自己作品的信心可见一斑。倪萍甚至自嘲“着迷时简直如神经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倪萍已经画成1000多幅画作。据她本人透露,由于自身性格喜欢追求良好艺术效果,她已经撕了三四百幅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其实,倪萍接触画画并不只是这两年的事。早在20年前,倪萍就曾经在著名书画家范曾的家中画过画。据倪萍透露,范曾在看了倪萍随便画的小菊花之后,夸赞画得很生动,并预言倪萍以后可以靠画画混饭吃。

梁咏琪:

画画是看家本领

梁咏琪当年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所以她在美术和设计方面,一直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她说:“我从小学画,画画是我的看家本领。如果当初没有做艺人的话,我可能就考虑去当设计师了。”这么多年来,梁咏琪都会抽空为一些明星朋友出的书画插图以及为自己出席的一些活动做服装监制等工作,她还曾被任命为香港“漫画节大使”,她的画作及摄影作品曾多次在香港展出。

郁钧剑

歌唱家里的书画家

郁钧剑是大家熟悉的歌唱家,也是一位圈内有名的书画家。2004年他还曾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首届花鸟研究生班。郁钧剑说,四、五岁时他就开始学写毛笔字和画画,他曾多次受到沈鹏先生的指导,并在沈鹏的介绍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中国书协。谈及创作书画作品与唱歌的关系,郁钧剑表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向往。“若干年后,如果歌唱不了了,我可以继续做书画。我觉得我的生命,唯有在自我、大雅、淡定、修行的书画中才能得到永生。”

【相关阅读】

【视频】《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听艾敬说

艺术圈刮跨界风歌手艾敬拜师张晓刚学画

艾敬:视觉艺术开启另一扇门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