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从消费狂欢到回归价值 2012-12-05 14:21:06 来源:大学生艺术网 作者:潘博成
西沐曾形象地描述过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一面是热气腾腾的拍卖,一面是冷瑟瑟的画廊业;一面是在聚光灯下那几个热得发烫的成功人士,即所谓市场皇帝,一面是既狂欢又失落的大批画界寒士;一面是热闹的媒体,一面是冷眼相观的市场。

中国艺术市场:从消费狂欢到回归价值

通俗的写照,描绘了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纷纷扰扰,好似江湖……

西沐曾形象地描述过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一面是热气腾腾的拍卖,一面是冷瑟瑟的画廊业;一面是在聚光灯下那几个热得发烫的成功人士,即所谓市场皇帝,一面是既狂欢又失落的大批画界寒士;一面是热闹的媒体,一面是冷眼相观的市场。

如此说来,江湖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真相的现状究竟如何?诸角色处境如何,有何难言之隐又有着哪些满心欢喜?对比国外,这江湖是领先了,还是落后?对比过去,这江湖是进步了,还是止步?这场高雅的江湖大戏,到底有着哪些隐忧、甚至于暗流涌动的危机?……解开这些谜团,不妨顺着智者们的足迹和声音做一番别有风情的探索。

“跑调儿的”天价狂热

“刷天价”正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典型非常态。自1990年代张先《十咏图》以1980万拍出后,天价的递增速率和幅度都愈发惊人,直到近年,井喷现象令人瞠目结舌:1.69亿的吴彬《十八应真图卷》,4.025亿的王蒙《稚川移居图》,4.255亿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且天价的狂热势头似乎还将继续如此轰轰烈烈地演绎下去,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面对这种非常态已深感忧虑,如芷兰雅集文化机构杨玉峰不无警惕地指出,资本介入为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新问题,比如价格的泡沫和过度的投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毫不客气地指出,2012年将是一个挤压泡沫的过程。可是,年岁过半,过程似乎尚且不见清晰。

在买卖炙热的同时,这首本来就有点“跑调儿”的曲子,更是突兀地弹出了一些弦外之音:假拍、拍假、串拍、挟拍、拍杀、走拍,等等。西沐先生说得很到位,不消解诚信“毒药”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永远无法赢得投资者的喝彩。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评论员更是将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他认为,监管缺失和行政渎职是引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价值嬗变后的怪圈

按理说选购艺术品可能会考虑收藏、鉴赏、美学、艺术、人文等等价值,但当投资绑架艺术,艺术品由此而来的过度经济化,从长远看,将会殃及艺术品市场,让它彻底沦为一个江湖乱局。

当投资价值压抑了其他所有价值以后,原本具有复合价值的艺术品将变得乏味可陈,艺术家将可能随波逐流,如同参展2012艺术广东博览会的一位深圳青年油画家说:“市场是我们作画的指南,这种本身不合规矩的事情,现在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了。”这就是投资价值幽灵在作祟,让艺术品沦入“资本-交易”的怪圈之中。

这也激活了一大批艺术品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而这些工具又折返回来倒逼艺术家们按部就班地创作迎合市场的作品,由此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艺术品市场交易数据看好的同时,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却在渐趋淡化,这不失为一种悲剧的狂欢。即便是基金操盘者,对此也不无忧心——Z-Ben Advisors公司的评论员就指出,“基金需要出售储藏的艺术品,以实现对投资者的回报,但这些艺术品能否卖得理想价格将是巨大挑战。”造成这种悲剧的本因正是因为艺术品价值缺失所致,当艺术品的欣赏价值被遗忘,则它已经变得和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品差异无几,它身上本身所具备的“光晕”也会渐次消亡(即使存在,也将被人所遗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