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后均绘画“不完满”和“残缺”的意义 2013-01-12 15:43:0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黄 笃
初见年轻画家孟后均,他给我的印象是朴素而机敏,随着交流的加深,却发现他对艺术胸怀大志,其雄心勃勃并没有体现出自大,而是流露出个人冷静而清醒的判断和分析——一种在历史与现实、日常与异常、客观与想像的辩证关系中求变求新的意识。

 那边海之一200cmX150cm2012

那边海之一200cmX150cm2012

初见年轻画家孟后均,他给我的印象是朴素而机敏,随着交流的加深,却发现他对艺术胸怀大志,其雄心勃勃并没有体现出自大,而是流露出个人冷静而清醒的判断和分析——一种在历史与现实、日常与异常、客观与想像的辩证关系中求变求新的意识。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尝试绘画的一些新的想法,借用非绘画的粘贴方式或摄影要素,以冲破学院绘画的叙事原则,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建构起多元的绘画视觉秩序。

事实上,与传统现实主义绘画不同,现代绘画的视觉核心强调的是情感、象征与隐喻。从这一视角出发,孟后均的绘画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所指和能指是不言而喻的。他的绘画主观强化了一种所谓的“真实”,一种充满现实与魔幻,一种交织日常与诡异的“真实”,这是由画家个人的内在力量所决定,再加上他对一种空间意识和对一种神秘感的迷恋,而表现的人物被置于怪诞的情景之中(如《自由天空》2011)。他甚至故意让自己的作品中常出现白线描绘,但这种白线在整体画面上造成一种“破坏”的感觉,进而形成了某种“未完成”的“残缺”感(如《那边海》,2012)。在这样的形式下,白线的意义被放大,是一种音乐的声波或是一种从森林和山水中传递的天籁之音和自然的力量,营造出了开放的空间的感觉。

在孟后均的作品中,他喜欢用大笔,而不喜欢用小笔,因为运用大笔画的时候显得更加痛快,更能体现出自己在控制的范围内表现欲望。与此同时,孟后均在创作中主观追求绘画不画满的意图,在他看来,倘若画面画的满了,容易导致绘画语言的刻板或死板,从而失去了绘画的自由和自然,甚至让自由与自然发挥到任其颜色在画布上自然流淌的状态(如《无题》2011)。然而,倘若画的不满甚至残缺,反而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它会造成某种未完成感,这就是他想要找到的感觉。至于画满和不画满、留白和不留白,完全取决于画面的形式需要及画家的美学意识。

可以说,孟后均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画家,他在绘画创作中很强调画面对立关系——可控制性与自然性的交汇,空间与空间的并置和重叠,完成与未完成的角斗,整体与残缺的纠缠,这些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其绘画空间与意义的内涵。

【相关阅读】

黄朔菲虚无中的艺术

黄朔菲:现实中的不切实际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