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艺博会:如何突破当代沉溺 2013-01-21 10:32:51 来源:收藏·拍卖 作者:陆晓凡
每年一进入春末夏初时节,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俨然如连续盛放的鲜花般在各地苏醒过来。而中国内地的艺博会也跟随着世界潮流,集中于一年内气温感觉适宜的两个高潮期。

每年一进入春末夏初时节,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俨然如连续盛放的鲜花般在各地苏醒过来。而中国内地的艺博会也跟随着世界潮流,集中于一年内气温感觉适宜的两个高潮期。但是今年台北艺博会却反其道行之,在南方秋高气爽的11月9日开幕。这个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艺博会,在这个亚洲艺博会逐渐同质化的今天,正以一个国际化的面貌来迎接其19岁的“生日”。这是台北艺博会试图打破自己不足而做的改变,同时也从这19年来的台北艺博会上看到台湾当代艺术市场努力改变自己当代艺术市场的沉溺所做之努力。

艺博会:本土化VS国际化

如果说去年的台北艺博会要国际化是小试牛刀,今年的台北艺博会可以说是国际化的“大跃进”。不仅为了迁就国外画廊的暑休而将会期从8月改至11月,而且引入审查制,提高台湾本土画廊进入艺博会的标准,使得参与的国际画廊比例首次突破台湾本土画廊。在亚洲的艺博会上总是离不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讨论。而台北艺博会一直都与台湾本土化息息相关,这是与其建制架构相关的:因为台北艺博会是由台湾画廊协会所举办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艺术界随处可见各种画会与画派。90年代以后,台湾艺术市场经济勃起,画会与画派逐渐伏流化或甚至销声匿迹,替之而起的流行现象是个体化的艺术家逐一与画廊结合,形成90年代前期的画廊战国时代。

1992年,可以说是台湾画廊界的“变点年”。根据《艺术家》杂志在1992年发布的画廊统计,往前算20年,1971年台北和高雄两地总共有6家画廊营业,到1990年北、中、南、桃竹苗地区总共有71家,1992年全台则增加至119家画廊;仅当年度就有26家画廊开业。1980年代正值台湾产业升级带动房地产交易热络,也促进艺术品需求量增加,1986年遭遇一次因房地产失利导致艺术市场的景气衰退,在1992年时仅有15家画廊撑过困境累积超过10年的经营时间。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1992年,台湾画廊协会应运而生。1993年,首届台北艺博会正式举行。

【相关链接】

台北艺博会:“艺术银行”给艺术家带来的迷思

2012台北艺博会:本土化VS 国际化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